呼此為染淨依。以第六依此。執我成染。空我為淨。故此與六。同初地轉。論曰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種現。金剛道後總皆無。由第六識入雙空觀。故於初地初心令第七不起。故論云。單執末那居種位。平等性智不現前。雙執末那歸種位。平等性智方現前。種位。即第八。以末那種位。藏在第八中故。居者居住。歸者歸藏。由七不執我故。平等性現。至於八地。任運而行。不假功用。如急舟近岸不勞篙櫓。至於果上現他受用。應十地機由我空智觀。捨己從他。故於果上現他受用也。
  頌曰。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性唯下。第四章。頌第八識。此識三相隱微。十地猶昧。性唯無覆無記。不與煩惱善惡俱故。其性平等無違拒故。第七歸此成平等性故。與五徧行心所相應徧一切處故。為三界九地總報之主故。隨他第六。及諸轉識業力。任運受生。與因俱故。二乘人不能了此。但知有六識三毒建立染淨。尚不知染淨之根。又豈知藏根之處。故論主引三經四頌之文顯揚此識。又廣辨前七識者。只欲令人悟其淺深麤細。知此識是真妄之根本也。達摩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又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深密經云。阿賴耶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楞伽云。如海遇順風。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此識有三義。謂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其深如淵。不可窺測。前七如浪。六塵境界如風。波浪相繫相熏習故。使此白淨無記性。能受熏持種。內根身。外器界。業力持故。相續不斷。生死去來。唯此一識而已。非謂前七。異此識而有先後去來。若前七先去者。去至何所。前七後來者。從何所來。以前七種子。皆在此識中也。生則從此識中發現。死則歸復此識。此識業相隨前七。似有去來。此識之性。元是白淨。自無生滅。悟之即如來藏。迷之即輪迴海。故頌曰。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凡夫至於八地。我執方空。故捨藏識之名。無我愛執藏也。從八地至等覺。為金剛道。法執方空。故無善惡異熟果也。從等覺至佛果位中。相續執持業性方空。始能得大圓滿。無二隨順。方證大圓無垢清淨心也。清淨心者。是契經所謂第九白淨識也。前八雖無明黑業染而非淨。悟之即在纏如來藏。九則淨而非染。故曰白。悟之即出纏如來藏也。是以深密明第九者。即八中之淨分。而古德亦云。約諸識門。雖一多不定。皆是體用緣起本末相收。本是九識。末是八識。從本向末。寂而常用。攝末歸本。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靜而不結。用而常寂。故動而不亂。靜而不結。故真如是緣起。動而不亂。故緣起是真如。真如是緣起故。無真如不生死。即九為八。緣起是真如故。無生死不真如。即八為九。無生死不真如故。法界無生死。無真如不生死故。法界無真如。法界無生死故。生死非雜亂。法界無真如故。真如非寂靜。生死非雜亂。眾生即是佛。真如非寂靜。佛即是眾生。是以法界違故。說真如是生死。即理隨情變也。法界順故。說生死即真如。即情成理用也。如此明時。即情顯理。理本無生。即理蕩情。情自無性。無性則八相元空。無生則一真不住。不住故含藏妙有。本空故白淨現前。是謂大圓。是謂無垢。即法華之實相。華嚴之法界。楞嚴之妙心。非大覺尊。其孰能證乎此。
  或問曰。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別為六識。是人皆可知者。至於七八二識。杳然無狀。莫辨其形。何故曰。各有根境種子。是有為相。答。前五既依色根而有。六豈無根。第六之根。即第七識也。又第七既生第六。七亦有根。根即第八也。第八亦有根。妄則以第七染汙為根。真則以第九白淨為根。故第八真妄相混。最難辨別。九則洞然朝徹。不復論根矣。是為無住。故曰依無住本。立一切法。於法體上一念妄動。即是無明。無明與本體混雜。不二而二。即名阿賴耶識。此云含藏。以含藏根身器界諸種子故。法爾有四分。一相分。即前五根六塵。二見分。即前六種識。三自證分。即諸識之本體。四證自證分。即能證此本體者。含藏為總。前七為別。由第七末那妄執第八中見分為自內我故。向外轉變。為六種識心。又執第八中相分為自外境。故轉變為五根六塵等法。是第七識。內則依第八以為我體。外則依第六以為我用。自無體用。故曰傳送識。又則前七俱名轉識。如波浪故。第八獨名含藏。如大海故。海與波。非一非異故。前七轉識。與第八藏識。亦非一非異。故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問。既前七如波。第八如海。只是體一而用殊。何故八種識心。各各不同。答。體一用殊。亦不可說。唯識論云。有迷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