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有亦無。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諸眾生。不斷不滅。猶如燈焰。乃至得阿耨菩提。是故有。云何名無。一切眾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性常樂我淨。是故名無。有無合故。即是中道。乃至如有問言是種子中。有果無邪。應定答言。亦有亦無。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生牙。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何以故。時節有異。其體是一。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言眾生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眾生即佛性。佛性即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此與瑜伽五十二同論云。無有別法。名為種子。又三十六云。佛性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虗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說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虗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准此佛性有相無相。故知一切眾生。有當果性。名有佛性。理事二因。皆以有果性故。名為佛性。四述見者。有三。一述所見性。二述能見人。三述用何眼見。述所見性者。三十五云。十住菩薩。得首楞嚴三昧。三千法門。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菩提。不見一切眾生。定得阿耨菩提。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准此經文。理事二因。定得果義。名為佛性。如善戒經說。初發心決定。必得阿耨菩提。名菩薩性。若唯是理。十住菩薩。豈不知一切眾生。有理性邪。又云後身菩薩。佛性六事。一常。二淨。三真。四實。五善。六少見。九住。菩薩有六事。除少見加可見。八住已下至六住。五事除常少見。加可見。五住已下。五事除常少見善。加可見善不善。若見真如。名見佛性。九住已下。何不名少見。但名可見。又二十七云。佛性者。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一切眾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然後得見。一闡提等。破一闡提。然後得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准此一切眾生。有果性也。亦是見果性也。更有多文。略而不述。二見[一/生]者。二十八云。復有眼見。謂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眾生。乃至九住菩薩。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准此是聞見。定得之義。名見佛性。故知唯上二[一/生]。能見定得阿耨菩提用。故名眼見佛性。九住已下。信一切眾生。定當得果。故名聞見佛性。三用何眼見者。二十七云。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薩。以何眼見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十住菩薩。慧眼見故。不得明了。諸佛世尊。佛眼見故。故得明了。准上見性。五眼之中。唯用二眼。餘三不能見佛性也。既所見性。唯是定得果之義。能見人唯佛。十住菩薩眼。唯慧佛二眼。凡夫不知定得果義。非是佛及十住菩薩。又無慧佛二眼。故知不能眼見佛性。聞見佛性。義即無違。故經云。九住已下。一切眾生。聞見佛性。若聞說眾生悉有佛性。不生信心。不名聞見。不信定當得故。若見性體故。名見佛性。說見理等。名見佛性。義即無違。如說眼見瓶衣。此見所依。非實見也。
  問真如若是佛體。故名佛性。無情真如。亦是佛體。若佛因故。名佛性者。無情真如。亦是佛因。若以是性功德。故名佛性。無情真如。亦有性功德因。何有情名有佛性。無情不名有佛性邪。答若真俗翻覆相攝。即一法中。有一切法。如一切法中。有一法。如如無二故。若攝真從俗。即色如。非色如。眾生如。彌勒如。有情如。無情如。不同。若攝俗從真。即色非色無異。情非情無異。若就如辨法。一切法中。有一切法如。故一切法中。有一切法。似因陀羅網。若以此言之。即情無情。皆名有佛性。若以有佛真體。有佛理因。故名有佛性。情與非情。亦無有別。涅槃經。就別別有情。各各當果。說其因體。有當果性。名有佛性。故是有情。非無情也。真如是一。所望不同。得名有異。若望十方。諸佛報身名佛性。屬主釋也。法身名佛性。持業釋也。若望一切眾生名佛性。有財釋也。因取果名故。若望無情。非佛性也。無當果故。若望有情無情一切法。皆得名真如法界。法性實際。若事佛性。無情非佛性。有情因中說果。一切眾生。舉體是佛性。故經云。未得阿耨菩提。一切善不善無記法。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或者妄解隨自意語。謂一分眾生。實無佛性。說有佛性。名隨自意語。今詳上下經意隨自意語。說佛性者。一切眾生。未有當果性。唯佛意知有當果性。名隨自意語。如說泥為瓶。說乳為酪等。非如說水為酪。說縷為瓶。名隨自意語。經云。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隨他意語。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隨自意語故。又云。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故。
  問理有何力能有者。定當成佛。答佛性論第二云。此清淨事能有二。一於生死苦中。能生厭離。二於涅槃。欲求願樂。若無清淨之性。如是二事。即不得成。又唐攝論云。又佛法界。普為一切作證得因。令諸菩薩悲願纏心。勤求佛果。又寶性論第二云。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心。又起信論云。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乃至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涅槃經三十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