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也。惑知之知名知無者。是有相之知。云知即空也。事者。無知是無處之知。聖人無知而無所不知故也。知無是有處之智。惑知有所不知。故有知處有不知處也。二。有折無。明異夫聖心。虗靜者。虗。極也。靜。真也。既至極真。無知可空。故非謂智空也。或智有知至非曰無知者。惑智有相。有相可空。故曰智空。非謂空知也。三。就但以明異。無知即般若之無者。是無所有空也。知無即真諦之無者。是有所無空也。次。是以下。就體用明同異。言用則同而異者。忘懷用同。而有功無功異。此句但就用明同異也。言寂則異而同者。境智體異而無相義同。此句但就體明同異也。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異於照功者。雙體用同異也。
  後段是以下。約人同異。辨同者同於異者。欲辨眾聖之所同。則同境智之所異也。一云則同凡境之所異焉。辨異者異於同者。欲辨眾聖之所異。則異境智之所同也。一云即異凡境之所同也。斯不可得下。明不一異也。何者下。舉境智釋人同異。從內有至不能同用。就用明異也。從內雖至不能異寂。但就體明同也。
  第二科。兩有一異。上以般若與真諦異。三義即明同異。今萬有一異誠以不異於異。故異而不異。此文亦三義釋。一。以無當為一。二。相待為一。三。性分齊。亦名是非齊也。如鳧鶴等事也。經曰。以教證同異。又曰。以行證無二。
  第九用言問。上就體用明同異。今問般若中有體用之異也。答。初明用寂一異。次明明昧一。後明動靜一也。成具曰。證用寂。動靜不異也。密迹曰。證明昧一也。斯即下。結成此論文義。今尋此文可知。非但論因般若也。
  無知論義竟

  ○隱士劉遺民書問無知論

  遠法師與弟子數陽見虗峯清淨靜足以息心。乃住龍泉精舍。此處無水。遠師乃十八遊歷名山。乃至尋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止。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淨成流。尋陽苦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大虵忽出騰空。大雨有潤其年年。就號為龍泉寺。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志願瞻覩。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乃背岳臨水營[竺-二+宗]龕室。妙笇畫工淡彩圖像。色疑積空懸似烟霧。光暉相暎暖。若隱而顯。寂而有動。又乃於精舍無量壽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令[利-禾+登]逸士著文暢旨。加復外國眾僧感秤漢地有大乘道人。每至燒香禮拜。輙向東稽首獻心虗岳。遠聞羅什入關遣書通好(云云)。其後封書問道。送表搆請。所謂隔面目懷者也。依此。遺民復與肇師時有往還之問也。
  牒有二義。一。因直相問陳彼此之旨。二。去年下。正問所疑。
  頃飡徽問者。徽。善也。法也。五音不當。妙回也。示之也。佇。徒呂反。恩望也。餘緒并正住。心企想之也。澤。水草二交會。又水鍾處也。楚澤云雲夢并云里外。瘵。側感反。身弊也。苓懷。支道林云。起苓悟旨。又表也。正是捕魚之荃也。易繫云。乾坤唯是演靈之蹄荃之者也。鏡心者。支道林云。子淡五心。似若未鏡之類之也。行李者。有言因李行使故云行李。或云行李當為史因。行史使聲之誤也。而李義多之種也。過半之思者。易繫云。知者觀其彖辭則有過半之悟也。追德多品而被過半者。上智下愚九品相對不移其字。中人處品數之半可上可下。故今立教本為中人。中人以上可以悟上過半之義也。恂恂穆穆者。恂。私句反。訓信也。一訓恂恂。書云。恂恂業業。相互而用。然則勗進無惓。唯此為業之貌也。銘至者。勒其功迹述義。鄭道子與遠師書云。夙興之誠日月而至也。乾乾宵夕。易云。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者之也。
  第二義。有二科。一。歎無知論。二。然夫下。正問。才運清儁者。先歎肇師內才也。儁。姉嵈反。秀等也。允。[言*彖]印反。誠誠也。推涉下。歎文聖通也。正也。婉。回也。美也。亦順從也。婉而成章者。回備無強而成而竟也。真可謂下。歎論利用也。
  第二。然夫下。正問。有二段。一。明問之由。二。正問也。所由有三階。一。約理教明起難之端。二。意謂下。歎論請釋。評論謂之[坦-一+土]也。三。論序下。領宗。無知論有十釋九難。從初至建立諸法。領第一章也。異於人者。題第二章也。又云用即寂寂即用。標第十章也。夫聖心[穴/俱]寂下。領旨。故述道理必然。初二句領體也。不疾而疾不徐而徐者。易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義釋絕應而恒應。不為而有為。遠師云。法身獨還。不疾而速也。不疾不徐為體。而疾徐是用也。故其運物下。述其應用也。體用及應。為前難之本也。
  第二段。但今談下。正問有三雙六關。第一雙。就體用問[穴/俱]義。第二雙。就應用照境問有無。第三雙。就當是問忘用也。於高論之旨欲求聖心之異者。先騰眾疑以為問端。即是三章中道也。第一問中。先定。次難。後結也。為謂窮虗極數妙盡[穴/具]苻者。此一關言有[穴/具]義。窮虗知之性。窮有無之數。妙智盡累。以[穴/具]理階耶。為將心體自然虗伯獨感者。此一關言無[穴/具]義。無物理可[穴/具][萑/木]。心神自寂虗伯獨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