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人君日有萬機)弘道終日。(謂不以萬機以妨弘道)威被蒼生。垂文作則。(法也)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此美秦王能妙悟一心。而具堯舜之德也。尚書。叡哲舜德。欽明堯德。謂秦王不唯具堯舜之德。且能契涅槃中道妙理。統會一心。故雖日應萬機。不妨弘道終日。用武興文。為世明主。所以域中四大。而王居一焉。語出老子。天大地大王亦大。此歎德也。
  涅槃之道。葢是三乘之所歸。(三乘同證。故曰所歸)方等之淵府。(方等深經之究竟理趣。故曰淵府)渺漭(汪洋無涯)希夷。(離聲離色故)絕視聽之域。(迴超見聞)幽致虗玄。(幽妙之理致。虗靈絕待)殆(甚也。殊也)非羣情(淺識)之所測。
  此歎涅槃之道。為眾聖歸趣。體絕名相。非見聞可及。絕待幽玄。故非淺識之可測也。
  肇以人微。猥蒙國恩。得閑居學肆。(幸列譯場)在什公門下十有餘載。(公十九見什。三十二歲而亡)雖眾經殊致。勝趣非一。然涅槃一義。常以聽習為先。但肇才識闇短。雖屢蒙誨喻。猶懷疑漠漠。(無知貌)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未為必得其趣)然未經高勝先唱。不敢自決。
  此論主自敘得法之由也。謂雖刻意涅槃一義。似有所悟。然未經高明勝智之人印證。故不敢自決。
  不幸什公去世。諮參無所。以為永慨。
  此言什公業已入滅。咨決無由。再不復見斯人。故為永慨。此所以有感。故作此論。
  而陛下聖德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擊道存。快盡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啟末俗。
  此言秦主天挺聖智。獨與什公心相印契。妙悟不言之表。能力振什風。以開導末俗。意謂什公雖亡。幸有秦王可以印心也。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姚嵩書。問無為宗極。
  姚嵩。亦秦之宗屬。以秦王先有詔云。夫道以無為宗。姚嵩難云。不審明道之無為。為當以何為體。蓋以涅槃乃無為之道。秦主答有多說。以論所引正言涅槃。故下引其答義。以發論端。
  何者。夫眾生所以久流轉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即無復於生死。既無生死。潛神玄默。(亦作漠)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既曰涅槃。復何容有名於其間哉。
  此引秦王答姚嵩問無為宗極之辭。而指涅槃乃無為宗極。而結以無名歸之。此論主所以為茲論之發啟也。意謂生死乃有為之法。而以著欲為因。故感三界之苦果。若欲止於心。即生死永斷。既無生死。則勞慮永息。潛神寂漠之鄉。絕然無為。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然涅槃之道如此而已。豈容有名於其間哉。故以無名稱之。
  斯乃窮微言(指聖經)之美。極象外之談者也。(此讚秦王無名之說。妙契佛心)自非道參文殊。(謂契文殊之智)德侔慈氏。(同慈氏之悲)孰能宣揚玄道。為法城壍。(言若非契二聖之智悲。何以弘揚妙道。外護三寶)使夫大教卷而復舒。幽旨淪而更顯。(意謂涅槃大教。得什公闡明。今什公已亡。則妙旨已淪。今幸有秦王發明。故曰卷而復舒。淪而更顯)尋玩殷勤。不能暫捨。欣悟交懷。手舞弗暇。豈直當時之勝軌。方乃累劫之津梁矣。(論主述其慶法之歡。謂其言不但為一時雅範。且為長劫津梁)然聖旨淵(深也)玄。(妙也)理微(幽微)言約。(簡也)可以匠(法也)彼先進。(宿學之人)拯(援引也)拔(提也)高士。(高尚之士)懼言題之流。(執言語名字之流)或未盡上(尊人主為上)意。庶(近也)擬(擬議)孔易十翼之作。(伏羲畫卦。文王爻辭。周公繫辭。孔子作十翼以贊之。即上彖下彖等)豈貪豐文。(非貪豐富其文。以誇其美)圖以弘顯幽旨。(圖以弘揚顯發涅槃之幽旨)輒作涅槃無名論。論有九折十演。(以法十翼)博(廣也)采(取也)眾經。託(取託)證(印證)成喻。以仰述陛下無名之致。豈曰關詣神心。(非散關涉聖神之心)窮究遠當。(亦不敢言窮究高遠必當之理)聊以擬(倣効也)議(軌則)玄門。(涅槃玄門)班喻學徒耳。(布曉後學耳)論末章云。(秦王答姚嵩書末章)諸家通第一義諦。皆云廓然空寂。無有聖人。(比時諸家。計勝義空寂。不容有聖)吾常以為太甚徑庭。(莊子語。意謂太甚邈遠)不近人情。若無聖人。知無者誰。(吾常下。秦王答姚嵩之辭。謂無聖之說。與理乖差。其言邈遠。不近人情。若無聖人。知無者誰。意必有聖為證理之人)實如明詔。實如明詔。(此論主印可秦王有理之談當理。故再稱之)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二語用老子。恍兮忽。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意指精者即為聖人。似未穩當)若無聖人。誰與道遊。(意謂能證聖諦第一義。是為聖人。非聖義諦中有聖人也。下云出處異號。故云與道遊)頃諸學徒。莫不躊躇(不進之貌)道門。怏怏(不決之意)此旨。懷疑終日。莫之能正。(謂一時學人。聞無聖之說。皆猶豫不進。於入道之門。不決此理。故懷疑終日。無與正者)幸遭(逢也)高判。宗徒[巾*畫](裂帛聲)然。(謂幸逢秦王有聖之論。乃高遠判決。故宗徒之疑。[巾*畫]然盡裂)扣關(入道之人)之儔。蔚(盛貌)登玄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