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故有應會之用。無思而應。故無慮焉。無思而應。則物不能累。故獨王於世表。智無知。則境與心會。觸事而真。故能照於事外。是以不住無為。不捨有為。權實雙彰。齊觀並照。此聖人之心也。
  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斯則無知之所知。聖神之所會也。
  此釋成二智並運之所以也。以觸事而真。故智雖事外。而未始無事。以神雖世表。不捨度生。故終日域中。由夫二智齊觀。所以聖人俯仰順化。故權智應接無窮而不累。實智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此其所以為聖智無知之所知。乃聖智神心之所冥會也。以此而觀聖心。則般若之旨昭然矣。
  然其為物(體也)也。實而不有。虗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其唯聖智乎。
  此申明般若體絕有無也。般若本有真實之體。但無相而不可見。故云實而不有。虗靈湛寂而照用常然。故云虗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義引莊子。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以明般若非常情知見之境。故但當存之而不可論。以非言可及也。
  何者。(微也)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此明般若不屬有無也。欲言是有。則無相狀。而不可以名貌。欲言其無。而聖人玄鑒萬機。應用不缺。故不可以有無名也。
  聖以之靈。故虗不失照。無狀無名。故照不失虗。
  此下明般若寂照一源。體用雙彰。權實並顯也。虗不失照。則寂而常照。故體不離用。照不失虗。則照而常寂。用不離體。
  照不失虗。故混而不渝。虗不失照。故動以接麤。
  此正明權實並著也。由照不失虗。故權智外應。混融萬物。而其體湛然而不變。渝。變也。由虗不失照。故實智內證。而不捨度生。麤謂現身三界。隨類而應。是以照彌深。用彌廣。
  是以聖智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得。
  此結成寂照同時之義也。由其權實不二。故聖人彌綸萬有。潛歷四生。未曾一念捨眾生界。其實求其智用之跡而不可得。
  故寶積曰。以無心意而現行。放光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所以聖迹萬端。其致一而已矣。
  此引二經結成寂照一源之義也。若聖人有心作為。則有形相而可得。由無心意而現行。故現身如水月。說法如谷響。雖可見可聞。其實求之而不可得。由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故不離當處而法界彌綸。所以聖迹萬端。皆法身彌布。故云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虗而照。真諦可亡而知。萬動可即而靜。聖應可無而為。斯則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復何知哉。復何為哉。
  此總結般若寂照不二。存泯互融也。由上論聖心如此體用雙彰。故般若體雖至虗。可以即虗而照。亡。絕也。真諦之境雖絕相。可以即絕相而知。萬動雖紛。可以即動而靜。聖應雖無為。可以即無為而為。如此。則聖智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由其存泯互融。故體用不二也。上顯雙存。下顯雙泯。復何知哉。復何為哉。其實無知無為也。上本論竟。下問答決疑。有十八段。
  難曰。(一有知不矜難。由前云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故躡此二句以興難。意謂既有知有會。豈可言無知無會也。但聖人有知而不矜耳)夫聖人真心獨朗。物物斯照。應接無方。動與事會。物物斯照。故知無所遺。(萬境齊觀)動與事會。故會不失機。(有感即赴。上領旨也。下敘計)會不失機故。必有會於可會。(謂必定有機可會)知無所遺故。必有知於可知。(謂必有能知之心。知於可知之境)必有知於可知。故聖不虗知。必有會於可會。故聖不虗會。(謂既有知有會。必有可知可會之境。此則知不虗知。會非虗會矣。下正難)既知既會。而曰無知無會者。何耶。(此正申難也。既有知有會。而曰無者。豈不謬耶。下敘救)若夫忘知遺會者。則是聖人無私於知會。以成其私耳。(此敘救也。謂若以忘知遺會為救者。則是聖人雖有知會。而不自矜恃為己能。返以成其知會之名耳。無私成私。語出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自貴愛其身而身返存。謂聖人但以不矜其知會為己私。故人以知會歸之。其實非無知會也)斯可謂不自有其知。安得無知哉。(此轉破也。謂如所救云。聖人不矜恃知會為己長。斯可謂不自有其知。豈得謂無知哉○下約知無知相答)答曰。(約真諦可亡而知以答。先立理)夫聖人功高二儀(仁也)而不仁。(大仁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功高。謂權智應物。明逾等。謂實智證真。無為而應。故不仁。不慮而知。故彌昏)豈曰木石瞽其懷。其於無知而已哉。(此揀異無情也。若謂無知。不同於木石)誠以異於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此揀異有情也。若謂有知。不同凡夫)子意欲令聖人不自(矜恃)有其知。而聖人未嘗不有知。(此牒審難意。若以此為得者)無乃乖於聖心。失於文旨者乎。(總責不但不知聖心。抑且失於文旨)何者。(徵釋通難)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虗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豈待返照。(絕無)然後無知哉。(此引經證成般若。但無惑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