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禮臣秦。故稱名而已。其高可知。老氏者。即三十九章文。
  疏。尚書等者。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恊於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東菜解云。濬者宏深。與濬川之濬相近。然多見睿字。睿與叡同。尚書堯典云。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等。環中下。彼篇次前云。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等。大意謂是非互指。彼此無主。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則是非皆虗也。彼此無偶也。無偶則一。一則為道樞。故是非往來彼此相向。如環之無窮。無是無非如環中之虗也。此亦少同吾宗法空之理。疑亦得乎吾佛之緒餘哉。武以下。文武乃國之治。具武可以禦外難。禦。止也。文可以經內邦。四大即老氏第二十五中文。
  疏。放捨等者。大經第四云。然後要於大般涅槃放捨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等。水大貌者。正取廣大之義。叢筠下。叢。林藪也。筠。竹也。法華第一云。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又云。無漏最後身。其數如竹林。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等。今云地滿智雲。即十地菩薩。亦最後身也。
  疏。十有等者。什公在關輔僅八年。并去姑臧。十有餘年也。
  疏。論語下。即里仁篇。同聲下。繫辭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等。言感而會。莊子者。彼田子方篇。大意云。雪子。楚人。因使於齊而舍於魯。所以仲尼見之。文多如彼。二人下。繫辭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今謂秦主.什公相契。始能弘法利世。
  論。夫眾生下。初則順流下轉門。圓覺經云。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等。若欲下。即返流上轉門。愛欲之因若滅。則生死之果自喪。略同者。且約無相體遍之義為喻。然無知無覺不必全同。是故經說涅槃於世法無喻。
  疏。美者。讚美也。王者下。謂富有四海。尊極一人。非獨萬姓之君。實亦三寶之主。執去留之柄。關盛衰之風。至于歎德景行。宜其過實也。
  疏。謂所等者。子夏詩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論。津梁者。津謂津渡。如津處施之橋梁也。
  疏。司馬者。前漢武帝時人。撰史記也。易本下。繫辭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等。文王下。謂文王每一卦之下繇辭以明之。大意如乾卦云。乾。元享利貞是也。周公下。即文王之子。凡卦六爻。每爻各繫辭以明之。如乾卦初爻云。潛龍勿用等是也。孔子下。謂上彖.下彖.大象.小象.上繫.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豈曰等者。亦謙也。
  疏。末章等者。謂秦主答姚嵩之書而有兩端。一答無為宗極。二破空寂無聖。今則後端也。不容有聖者。謂絕智淪虗。似小乘無餘之說。莊子下。彼逍遙篇略云。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太有逕庭。不近人情等。
  疏。文借下。二十一文。借以顯理。
  疏。疑盖者。謂五盖之中疑為一也。扣。擊也。宜用叩字。叩頭也。然文法凡虗心求理皆名為叩。如論語云。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圭峯亦云。課虗叩寂是也。今用扣字。謂扣擊玄關。義亦可通。但犯麤猛。恐後人參正之訛。
  疏。作意下。傳云。什亡之後。追悼永往。翅思彌厲。乃著涅槃無名論等。翹。舉也。思謂哀思時舉未甞放也。厲。嚴也。或排下。小乘以生死為界內。涅槃為界外。如下有名云。然則眾生之性頓盡於五陰之內。涅槃至道獨建於三有之外等。今大乘眾生即涅槃。體無不遍。用無不極。何有界內外之殊也。
  疏。條謂等者。謂將演論條段布列於文牒之十。繕。營也。班。布也。
  疏。西來下。謂五天竺國鄉音不同。如此方燕鄉越里之殊呼。楚國秦邦之異說。
  疏。十演等者。謂此論初略示名義。直談自性清淨之體以為宗極。然後折而演之。倣。法也。命。召也。彼云。開宗明義章第一。謂於此一章亦略張孝道之宗。明其孝為至德要道之本。然後述天子諸侯等五人所行不同。同歸于孝。
  疏。欲明等者。謂小乘教中唯說此二為究竟之果。未知此二應物之迹。故假有名為難。論主以一實之理破此二權。直示大方。故以無名為演。折者如水壅塞。演者如水决通。然九折之義或唯二乘。如初三折。或通三乘。則第四難差以下皆三乘義。至文隨示。而十演之義皆一乘也。竟顯下。謂有無之迹雖殊而自性之體無異。
  疏。無為等者。料揀二名隨義殊也。言無為者。謂四相不遷三際莫易。又性出自古。亦無作法及與作者。息障。即三障也。論略示惑苦生死大患也。欲見下。此四種惑名四瀑流。故本經二十七云。一者欲瀑。二者有瀑。三者見瀑。四者無明瀑。釋曰。欲界之惑除無明名欲瀑。上二界惑亦除無明名有瀑。身等諸見名見瀑。三界無明名無明瀑。此四能漂有情入生死海。故云瀑流。
  疏。義言宅也者。二十七經云。又涅槃者名為屋宅。能遮煩惱惡風雨故等。
  疏。出現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