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心而應之於手。口不能言也(云云)。
  疏。初四句等者。知即用也。文出下。即彼初篇。無名者。謂天地已前混然無象。無象則無名。目道也。有名者。謂氣質已形。隨形名物。曰天曰地等。故無名能始天地。有名能母萬物。母者。生息之義。
  疏。遺民下。不欲獨任其責。
  疏。餘本等者。細詳靈字。似涉差也。何者。靈智靈也。今言窮靈。能窮極者智也。所窮又智故不可曉。一也。極數謂悉覺諸法。文闕證真。二也。下就問而答云。夫無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虗以通之。妙盡存乎極數。極數故數以應之。斯足良證。三也。故依瑤本。問意下。以文難故出意釋之。寂目真諦之境。用屬真知之心。妙盡者謂智冥。寂智亦兼亡符合為一邪。盖不分心境為二。不在下。釋自然也。不對二諦說之。直就智體顯示。詳疏可知。
  疏。若實智等者。意云心境冥一不應存有寂照二名。以定慧二故寂照亦二。盖以定慧為寂照也何成冥符。若許冥符。不應存乎寂用。定慧乃緣起因修。寂照即本覺性德。故以定慧合寂照為問。文借下。繫辭云。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等。
  疏。文總等者。皆上句舉論意。下句難也。疏釋多依瑤疏。此亦極難。故具出之。不合云下。如前云獨覺冥冥。又云內有獨鑒之明。虗不失照等。皆是也。意云下。如前云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等。詳下等者。如下云妙盡存乎極數。極數故數以應之。意云妙盡極數神乃淳於化表。極數故數以應之。謂極數故方能應數也。難意謂照真之智唯極數。不應於數。應數則不照於真。故兩心成異。答意謂正由極數方能應數。正由應數而即窮虗。何異之有。
  疏。深證等者。一理量。二教量。註撫安也。亦猶接也。權智撫接於物。
  疏。先可等者。無相真也。變動俗也。楷。準也。謂則定也。覩。觀也。意云若唯見其動。與之撫接。契會於機。此居有相而失無相。若應會之時但觀緣生性空之理。則無生可接。得一下。得之理。失之事等。若令下。依諦以二于心。
  疏。敘前等者。謂先舉可疑之文以起難。
  疏。例之者。而物無不是。宜其真是也。
  疏。是當等者。指前本論。已是下。即前云物無不是等。後復下。即前云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等。矛。槊也。盾。干盾也。昔有一人雙衒二物而市之。衒矛云。能刺十重之盾。衒盾云。矛刺不入。故喻相違。膠漆者。雖二物似殊。而性實符。合喻不相違是此也。
  疏。恐救下。意云至當者非汎常之苟當。真是者非汎常之苟是。
  疏。惑不等者。潛用韓昌黎師說。彼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不從師(云云)。
  疏。好相領等者。遠公賞歎不妄許也。本傳。即論主傳。恒沙下。謂心俱恒沙性德。教義詮量亦無量差別。遠宗下。據遠公傳云。甞註法性論以示什公。什公歎曰。邊國之人經論未廣。所述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什公傳亦與秦主著實相論二卷。恨未見之。然法性實相皆諸部般若之理。名異理同。故疏云爾。
  疏。聊爾者。猶瑣細也。
  疏。書式等者。古人有之。今即未見。況。猶意也。
  疏。初二句下。意謂廣之題端。若書首便云服象雖殊。無所因起。無此式也。
  疏。嘉遁下。即易天山遁也。卦象如此。陰化至二為山象。如秋氣盛時山乃漸長天亦漸高而避之。故冬之天曰上天是也。以象小人道長。君子遁之。故第五爻謂之嘉遁。嘉。善也。此爻雖有應在內。然知機而作與時消息亦遁之善者也。何甞下。舊讀云何甞不遠。今以句法理況推之。宜長讀之。釋意亦與舊說不同。舊云。喻林下之雅詠。解者。林。竹林也。晉時嵆康.山濤.向秀.阮籍.阮咸.王戎.劉伶七子隱居山陽竹林。並清談道德。輕蔑仁義。放浪酒色不拘禮樂。時人謂之曠達。然大亂人倫。為名教所黜。自唐瑤禪師立此說以來。歷世承之。予意以謂蓮社清眾不當比於竹林放浪之流。念佛之詠亦不當比尚無之作。唯聞東林宵夕之修心禪講穆穆。未聞半月之一集歌詠紛紛。又但云林下。則方外之人所居之處皆可名之。非七賢之所宜專也。亦甞以此句就名儒盧翰林摯推之。句讀同予。又云。言集之言亦語辭。如詩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詩注皆云語辭。予固末學。苟理致明白當仁不讓。誰循覆轍以蔽後昆。故前後釋義有異於古者。皆此意也。亦不一一較乎得失指摘瑕疵。依法不依人。聖人之良訓。餘如疏。讀。音逗。
  疏。清承下等者。膺。亦胸也。企。望也。抱一者。老氏載營魄章。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不獨下。毛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隅下。如符堅云。朕統大業。四方稍寧。唯東南一隅未賓王化。亦以晉為一隅。
  疏。但欲下。於我則不足。於君則有餘。
  疏。草堂下。什公傳云。秦主使沙門僧[(丰*力)/石].僧遷.法欽.道流等八百餘人。晉書云。草堂坐禪者常數三千。今云五百。從本論也。
  疏。俗主者。儒者以仁聖之君為英主。昏暴之君為虐主。庸常之君為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