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有當等者。依迷悟之懷比對而釋之也。初約迷者。謂凡印物照境。知其是而不忘其當。皆惑私之取著也。由此生滅微細之心。故未得真智淳淨明性。求當求是又灼然有心於是當。此則有照有覺。未能無照無覺也。圓覺.起信俱有此說。今般若下。約悟者謂能了此見。是見當之覺為病。不當下。寂滅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如荷澤會禪師云。妄起即覺。妄滅覺滅。豈云下。反責前難也。論既云。是而無是。當而無當。盖即是即當時無是無當。豈云一向等邪。此亦下。大意則同。然知則通該。是則但於知中說是。當一分之理也。
  疏。義引下。大品照明品云。般若波羅蜜能照一切法。舍利品云。菩薩般若波羅蜜。知一切眾生心。亦不得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不得等。
  疏。非不等者。難意已達忘是忘當之理。物我蕭然。無法寄懷。
  疏。境空等者。意云。住是住當。猶染有病。而是於無是。當於無當可乎。此非相違之難。但問其可不之意。
  疏。罪也者。轉訓失也。謂住無相。不失於真諦。
  疏。舉聖總遣者。宗本中不存無以觀法可謂識法實相矣。又云。聖人無住於無住。孰謂住無得之真乎。
  疏。無相等者。謂有一無相當懷。即是相也。引論可知。三十八又云。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學般若者。學雖通於三乘。法則唯是一乘之般若。在乘則一致而百慮。於法則殊途而同歸。住有下。建有為功行。棄妄求真。種種方便。一一願門。內則未能悟心。外則未能忘相。住此之心。喻之火也。住無下。謂心寂境空。物我兼喪。行不涉有。心獨住無。兀兀冥冥。昏昏默默。不唯一慧而不明。實乃萬德淪滅。住此之心而喻之水也。若有無下。示中道無住之心故。
  疏。避有等者。釋喻可知。以著有下。著有之病空藥可治。著空之病無藥治也。且責偏空之見撥棄因果。故此痛呵。然非有無以立德。非空無以蕩相。苟中道而行之。則二德齊立。二病俱瘳矣。如火出水中者。中論第二云。如火從薪出。以水可滅。若從水出。為用何滅。假設其譬。然楞嚴說風金二輪相磨。海中見火。莊子謂水中有火乃焚大塊。求其實則亦有之。今非正取也。病因藥起者。中論云。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若藥復為病則不可治。亦假設也。然世因藥餌致病亦多。如唐憲宗服仙藥過多。得急燥之病等是也。舉此皆喻難治。
  疏。處有等者。大意取之則二見隨生。捨之則二德俱棄。不取不捨始為無住之行。至下涅槃論中可以精曉。
  疏。此約等者。先大意斷定老氏之意不與物競和混也。同塵。同物也。論言塵勞。即生死界也。疏釋往來之義。一依大鈔解往復無際之辭。及依不遷論中靜動不違之理釋之。了知下。楞伽第三卷云。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無相違相。
  疏。此難等者。以論云。聖心雖無知。遠取則通縱前也。近取則但縱無住也。今言無知。猶云無住。機熟等者。遺教經云。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已度訖。其未度者。亦已作得度之緣。故謂宿稟修者此生度之。今生剏信之流。或聞名。或聽法。禮供讚悔等。皆成當來得度之緣。設若不信。邪見之儔。亦皆與作遠因爾。如華嚴說。
  疏。正難等者。疑謂權智隨緣生滅也。
  疏。前二句下。謂心法四緣生。緣離則滅。如眼識起必具四緣。一識種子為親因緣。二眼根為增上緣。三色境為所緣緣。四無有間隔剎那相續為等無間緣也。餘識亦然。聖心下。謂聖人窮盡剎那之極際。了證生相之不生。一念絕眹。三際頓破。故放光十三云。般若亦無法可生者。亦無法可滅者。四相者。即生住異滅也。然此四者亦相因而起。剎那循環。迷其相則分分歷然。達其性則位位皆滅。故楞伽剎那品云。初生即有滅。不為凡人說。今生相尚自不生。住異焉從而起。好思歷然可解。
  疏。華嚴等者。即第八十。頌云。佛智廣大同虗空。普遍一切眾生心等。金光明如前。無心心者。一無妄念生滅心之心。一是寂然無相能照之心。餘可知。無私者。私謂情私之私。如見親則度。見疎則捨。化導不均不普故成私也。準清涼釋無私成故。亦云無思。如摩尼雨寶而應求。天皷出聲而報賊。喻後得覺物。感之而形。應不在我。故云無思。如前論云。神無慮焉等。然私思皆用義方周美。
  疏。是唯者。莊子齊物篇談天籟云。是唯無作。作則萬竅俱號。是唯。猶諺云只除也。此言不應在乎無感。感無不應。如谷響答呼。月影印清。虗無下。莊老談道皆宗虗無也。謂自然之道至無。故老氏云。虗而不屈。又云。虗其心。又云。當其無有車之用。又云。復歸於無物等。疏依正教釋之。亦當論之意也。賢首下。即起信序大意。生滅在機。聖無去來。據此無憂樹下。來而非生。力士城邊。去而非滅。但由吾心緣感之濃淡也。
  疏。此辨等者。疏意云。聖智虗無。非生非滅。前有明文。惑智但云無性。未甞言無生滅。故疏會意云。約俱無之意說無生滅也。惑智之生從緣而有。無自性生。無自性滅也。
  疏。亦猶等者。舉例二諦之言皆諦實名諦。審諦名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