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於虗。所以出斷。非真有故。所以出常。後二句下。若有者。謂依此而見法之有。亦不即真。亦合云若無不夷跡。疏中超文而躡。釋之尤明。
  疏。古人者。相傳靜法苑公。未詳。齊立曰並。並則為二亦非雙。真俗相違故云恒乖。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連引等者。淨名之意。明言說即如。於真諦中亦非有說亦非無說。後句不壞言說之相。於俗諦中師資因緣會合。不生之中言說生也。後經者。如疏。非轉下。此談如來一代利生說法凡三百餘會也。不捨下。智論第二十六云。如一長老目闇。自縫僧伽黎。針絍脫。語諸人言。誰樂福德。為我針絍。爾時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汝針來。比丘知是佛。白言。佛無量功德海。云何無厭。佛言。我於福德雖盡邊底。然無厭足。乃至佛為說法。肉眼即明。慧眼成就等。轉而下。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從成佛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等。放光第十七云。如來坦然而不說法。舌覆下。諸經多說如來將欲說法。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所說誠諦故。身默下。淨名不二品中事。此意淨名默住亦是說法。令人了法無言入無言際。故大疏云。語默視瞬皆說。見聞覺知盡聽。得法契神即是說義。如楞伽第四云。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等。
  疏。文通等者。覈。研詰也。物雖等者。以此但辨前之所引二經之義故。
  疏。順顯下。邪見執無。所以是惑。今云非無。以轉此見。下句可得。
  疏。真諦等者。第一義諦。轉與非轉二義俱絕。故言非有非無。
  疏。如來藏者。廣如本經。以要言之。即隨緣真如中道妙有之心。然隨言顯示亦有二種。一者空如來藏。無二十五有故。二者不空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以含此功德。所以名藏也。廣釋如佛性論。
  疏。義引等者。以經但云心非有無。故義引中論轉釋云物從等。物雖通名。順前經義正且目心。亦該一切。言義引也。
  疏。推尋等者。以經具繩墨義。揩定邪正故。衡。秤衡也。亦平也。理量稱而平之。義自見爾。
  疏。一徵辭者。如何者。何故。牒者為前中觀謂物不有不無。何以知然。故今牒云。所以然者。然即如是義。葢指前不有不無。下方反釋云。夫有若等。異喻下。喻有同異。今其異也。與前義全殊。亦相例而顯。以此照彼。理極成立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釋非有也。摘句出之。更無別釋。
  疏。初句等者。此中引論但合集智論上下之義。引之釋不無也。
  疏。通成等者。初對中大旨亦不異前。但加一切爾。此乃最後引文辨法。故明諸法因緣有無及有無二法因緣有無。悉舉明之。舉此之外。更無一法可舉也。疏釋前後可知。後對等者。前依諸法以辨有無。有無是義。此辨有無。有無是法。此之二法亦因緣故有等。大品十八空中最後云。無法有法空。論釋甚廣。疏略引也。涅槃亦略。具云。一切世間有四種無。一者未生名無。如泥團時未有瓶用。二者滅已名無。如瓶壞已是名為無。三者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釋曰。若以人事言之。如羅云無善星善星無羅云。顏子無盜跖盜跖無顏子等。四者畢竟名無。如兔角龜毛。緣亦無數者。各隨諸法因緣差殊故。如穀種為因。必以水土等為緣。識種為因。所緣等為緣是也。
  疏。初句等者。以前引論文諸法有無及有無二法皆不出有無故。相反者。謂有之與無敵體相反也。收前初三等者。以初句明諸法因緣故應有。三句明無法因緣故應有。所以收也。不應言無。顯違反也。收前二四等者。以前第二句明諸法因緣故不應有。第四句明有法因緣故不應有。故收之也。後三下。但例前說之。餘可領。
  疏。初二句等者。應有亦該前初與三也。不應有亦該前二與四也。釋義如疏。事一等者。諸法及有無之法皆事也。同謂非有非無之中道。
  疏。初有等者。定執有無即成見取。意言者。舉要而言。即心意分別未形於口謂之意言。題示者。不真空一題顯示其義也。前已通敘者。指前破三家之後疏文也。知彼則會此義。若下。意謂上述不真空之義至此已周。故結之也。推。尋也。繹。細繹思審之貌。謂前後思究審玩可知。
  疏。彼經下。依世諦名相以顯第一真諦名相無生。即真諦也。已見前文者。指前自下之疏也。二十四云。菩薩以名相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當入名相中。葢論主依方便道。於無名相之法用名相說。今復引經示名相本空。令不著也。故大論八十九云。以方便道。以無名相說等。譬如下。亦放光經文。非無下。論辭。幻。如結巾為兔。擲竹成龍。孟欽畫地作平野之溝。欒巴噀醪成蜀川之雨等。化。如蓮色尼作輪王。首迎佛於寶階。提婆達化小兒。惑闍王於內苑等。
  疏。此與等者。前云物不即名而就實。此云物無當名之實等。義實無別。但文少不同。名自情生者。遍計性故。好惡者。情識虗誑。苟美一物立以好名。苟惡一物立以惡名。故云何定。一物立多名者。如月亦云蟾輪.桂輪.金波.兔魄等。一名召多物者。如修多羅呼井索席經等。如以下。本草以蚯蚓名地龍。何有龍之實乎。木賊非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