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不極者。蓋言於至極也。許劉公既推智即於理。此乃達之於至極不奪云。
  何有同無之極。而有定慧之名。
  定慧者。華嚴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定者心一境性也。即心冥境之一性曰定。了境之性一曰慧。此皆心境照用也。今既始覺合本內證自心。豈容更立心境可定可慧之解心耶。故責云何有也。若有解心即同分別。
  定慧之名非同(句)外之稱也。
  定慧名義即所解之境。必有能解之心。故非同無之玅契。乃知。是妙盡冥符外之名稱耳。下先釋非同云。
  若稱生同內。有稱非同。
  若有定慧之稱須具心境能所。故非理智同無也。故觀云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次釋外之稱云。
  若稱生同外。稱非我也。
  若知。定慧之稱。是內證外之名字。即知非我智體所有也。故上云不可以定慧為名。
  △二釋用。
  又。
  釋上所推何。故用不可言息應。
  聖心虗微妙絕常境。
  能應之心。本無思慮故。虗寂玄微也。即前所謂心體自然。常境者。常情有無境也。妄心因境而起隨境。有無聖智靈明永悟。故玅絕常境即靈怕獨感。此明虗無為體。長存以為應本也。
  感無不應。會無不通。
  感屬生。應屬聖。會即合也。易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聖人無心而長應。應之于有感。眾生根感則聖應。無不會合。故能應之心無所不通也。
  冥機潛運。其用不勤。
  樞機乃運動之處以喻於智。今由冥寂潛密。即無用之用。故用無勤勞也。前所謂神彌靜。應逾動。下責所問云。
  羣數之應。亦何為而息耶。
  亦何為者。本自不為也。今何說息耶。故云不可稱羣數。以息然。劉公所問已達心體。虗無用常無作。但欲體上立定慧之名。用中疑其不應。今但除其疑。不除其解。疑情果遣。體用不二之理自明。則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何所惑也。
  △二揀異斷常答四。初對妄顯真。
  且夫心之有也。
  前問意。所謂體必有知。用必有應。蓋以斷常之心欲求聖智之異故。今揀破。且夫者。汎敘之辭。心之有者心有知用也。
  以其有有。有不自有。
  有有者。有境故心有知用也。則知用之有不自常有。既由境有則心有。境無則心亦無。此體。此用。不離斷常也。
  故聖心不有有。
  聖人之心。體用真常。不因有境而暫有也。
  不有有故。有無有。
  有無有者。有體。有用。全同虗無之有也。
  有無有故。則無無。
  既真心體用虗無長有故。無斷見之永無。
  無無故(牒上也)聖心不有。不無。
  不同常見之有。亦不同斷見之無。
  不有不無其神乃虗。
  神者。不測也。智之體用不可以有無。測者乃同虗寂故也。此明般若一心體用不同。斷常之情惑也。
  △二推釋真妄二。初總推。
  何者。
  何故妄心不離有無。真心不有不無也。
  △二別釋中。二。初釋妄心。
  夫有也無也。心(真也)之影響也。
  有無者妄心也。影響者喻不實也。影有光影及照物成影。今取後義。響有聲響及谷中答響。今亦取後義。因物有影。因呵有響。以喻全真心起妄心。由境有故心有境無故心無。有無妄心乃即真之影響也。
  言也象也。影響之所攀緣也。
  言象有無乃妄心攀緣之所。此明劉公以妄心取言象。有無為般若也。略例云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又云。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所以達心境有無者。當即妄以會真也。
  △二釋真心二。初明即妄之真。
  有無既廢則。心(相也)無影響。
  有無妄心由即真。故廢而自盡即真。心本無影響之虗妄如。即波了水波相自盡。
  影響既淪。則言象莫測。
  淪沒也。泯絕之義。影響妄情既泯。則言教義象。亦絕故云莫測。
  言象莫測。則道絕羣方。
  道謂教道也。羣方者。不一之法門。所謂寂照定慧體用有無等。本為遣情故立義解。今情亡解。泯教道。法門竝絕故曰道絕羣方。即觀云不可亦不可也。
  道絕羣方。故能窮靈極數。
  教道絕故唯證相應。故能窮極智數以至於虗玄也。
  窮靈極數乃曰玅盡。
  妙盡者。智即無知也。
  妙盡之道。本乎無寄。
  智無知故同真理之寂滅。理智不二迴絕無可寄也。此則無分別智合無差別理。故清涼云。照體無自即是證如前。所謂玅盡冥符理當如此。豈於此存寂照。定慧之虗名也。
  △二顯即體二用。謂問者。體用各陳故有無疑異。今由即妄顯真真能境智。故次明即體之用。文二。初正明體用。
  夫無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虗以謂之。
  述體也。冥寂者。智即理故冥同。寂滅謂之虗。玄是言體也。
  玅盡存乎極數極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