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說第三句應有此上逆說下順明。
  言有是為(平呼作也)假有以明非無。
  第三句言有是假作。此說欲以明第二句中。無非斷無故。
  借無以辨非有。
  第四句借無之言以辨。初句中有非實有。故知因緣心境有非實有無非斷無大論。故立四句也。
  △五總結玄旨。
  此事一。
  一切事法以四句不二。一義貫之皆中道也。
  稱二(有不有無不無)其文有似不同。
  四句異而意不異。故云似不同。
  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
  若知萬法皆同緣性。則無有殊異而不同歸一理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謂是假名。亦名中道義則空假中。三不離因緣為門。故無異而不同也。
  △三復述正理三初正述。
  然則。
  承上所推宗義道理。
  萬法(心境下一)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
  果然由因緣有。而不實有欲謂之有必無。此理定不可得。
  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但翻上也。緣起性相欲謂之無理亦不可得此中。但明因緣故。不有無即真之義已。在前段比校前文意多如此。故知前則意高。此則意細耳。
  △二推釋。
  何則。
  推上不可得而有無。
  欲言其有。有非真生。
  仗因緣故非真也。
  欲言其無。事象既形。
  既形者已現也。緣起則心境事象已現也。
  象形不即無。
  無而不無。
  非真非實有。
  有而不有。
  △三結成。
  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
  由上推之則因緣性相不實有無。有無雙寂之義顯於此也。故題曰不真空然緣法。不有無。即顯性空義。若有無雙寂即顯第一義諦。乃法性實相之義。但境智未亡。故未及本無之義。
  △三推窮名實。結責迷情者此文望前則後。後釋於前。前為不了前因緣即真義故。執名著相徧計情濃故。今推窮結責欲使即名體。以達緣空方契真空文。雖從深至淺。欲令自淺之深以後釋成前文也。文三。初引經標義。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
  俗諦諸法由住情見故。有名有體情本虗妄。故名號假立體不真實名之。與體情有理無下舉喻。
  譬如幻化人。
  幻者不實而有結巾艸以為兔馬仗物假術於實起虗。蓋惑愚目耳化者。無而忽有也。人者所幻人也。幻術化成男女。則名相宛然妄情執法見有名體。則以幻術喻妄情化人。名相喻諸法名體也。
  非無幻化人。
  在幻術中無而忽有名相宛然眾生。在迷諸法名體宛爾差殊。
  幻化人非真人也。
  若知人由幻術而有則名相全空若悟法因迷執。而興則知名體虗假。達因緣者。即假以會真迷因緣者。執名而著相引經立義正責迷情然。此段經古科連上以為引證。義亦可通。今謂正顯名體不實理順後段故。今科歸下文為下之標義。於理甚便。
  △二正推名體四。初名體互求。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責。
  以用也當是也。用名推求於物而體上定無是名之真實。若以物體是名者。則一切物體皆同音聲文字。此則用名求見體不實矣。
  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又用物推求於名名上定無得物之功用名中。若得體一切火。名皆須炎熱。故知火名定不得火體。此用體求見名號假也。
  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
  因求物不是名。則知物是妄執非實物也。
  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
  又由名不是物。則知名亦虗妄非實名也。故圭山云色是虗名虗相。無纖毫之體故。即真空也。
  △二雙結同空。
  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
  安何也。俗諦萬物不過名體。既不相是即知同空空。故何在以是義。故前明俗諦因緣。即真良由諸法名體。但離妄緣即如如矣。
  △三推立名因三。初引文陳惑。
  故中觀云。物無彼此。
  恐疑者。云一切物皆可名召何謂名無得物之功耶。故今引文釋之。萬物體上本無虗名也。名有千差且舉彼此一端為。例釋之。
  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
  如東方有惑人以東。為此以西為彼。
  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
  彼者西方人也。却以東為彼西為此適。此今曰彼適彼今曰此也。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
  由二人各執。故此彼之名不定也。在惑者所見而起必定之心。則知名由執有也。
  △二結指惑情。
  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
  初者本來義彼此之名物上本來不有。若以惑者所執。則本來不無。故知物上無名。名不是物但由情惑假立虗名惑本自空名。豈真實。故上曰名無得物之功也。
  △三舉名結例。
  既悟彼此之非有。
  由上已達名空以為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