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由緣了與性一合。
  修性理齊故云一合。
  方能稱性施設萬端。
  稱性施設無方之用也。
  不起自性。
  上文云性無所移。
  化無方所。
  不在方不離方故自他無方所。
  此由依正不二成。
  由乎依正三千性顯方有自他設化矣。
  八三業不二門者。
  身口二業是色法意業是心法即色心不二門耳業者動也起信論云動即是業果不離因所以不動不成業矣。
  於化他門事分三密。
  身輪現形大小同非情所測故名身密口輪說法頓漸同席各各得解不同互不相知故名口密意輪鑒機上中下根隨其根性得無毫差獲益殊異各不相知故名意密。
  隨順物理得名不同。
  三草二木五乘不同。
  心輪鑒機。
  無緣慈力如鏡常明。
  二輪設化。
  如鏡現像。
  現身。
  身如意通。
  說法。
  一音普應眾機。
  未曾毫差。
  受潤不同各逐其性不差機矣。
  在身分於真應。
  法身曰真報化曰應。
  在法分於權實。
  隨情暫用曰權稱理究竟曰實。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應知不異而異異而不異故名曰即。
  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應知會權歸實毫善無乖濫觴何失曰皆成。
  若唯法身應無垂世。
  應知從體起用如日分形。
  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應知一門狹小之事得第。
  身尚無身。
  身相叵得。
  說必非說。
  言說性空。
  身口平等。
  二相俱亡。
  等彼意輪。
  同一實相。
  心色一如。
  三業無二。
  不謀而化。
  礠石吹鐵芭蕉向日任運合機。
  常冥至極。
  色香中道無非正覺故曰至極。
  稱物施為。
  毫善普益隨情稱物。
  豈非百界一心。
  總在一念。
  界界無非三業。
  三輪恒運。
  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體用無二。
  果用無虧。
  如月普照。
  因必稱果。
  函蓋相冥。
  若信因果。
  明信一乘因果。
  方知三密有本。
  果從因尅一理為本。
  百界三業。
  境妙。
  俱空假中。
  智妙。
  故使稱宜。
  境智冥合解脫之冷應隨機。
  遍赴為果。
  正遍知。
  一一應色。
  身密。
  一一言音。
  口密。
  無不百界。
  意密。
  三業具足。
  三輪備矣。
  化復作化。
  無記化化禪真因分得真果究竟滿足矣。
  斯之謂歟。
  結示文旨。
  故一念凡心。
  介爾念心在凡矣。
  已有理性。
  問何故理性三密皆約一念心起而論心未起已前還具理性三密否答起之與未起一切咸具為談百界千如須憑相起故云一念凡心而已。
  三密相海。
  一念心生三千性相乃至果成亦無出此一念之心大相海小相海因果不二故曰三密相海。
  一塵執色。
  酬因曰報。
  同在本理毗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良謂同在一理。
  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結歸可見。
  九權實不二門者。
  化儀四教頓教唯實漸秘密不定三教亦權亦實化法四教藏教一向權通教被接有權有實別教教行智權理實圓教唯實其體元一故曰不二門矣。
  平等大慧。
  實智空有二邊中道一時平等一照故名大慧。
  常鑒法界。
  華嚴宗明四種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事理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天台約十種法界各有其致俱為大慧所照矣。
  亦由理性九權一實。
  性中本具百界。
  實復九界權亦復然。
  理實十法界中各各十法界各各九權一實性本天然矣。
  權實相冥。
  一一權實互相冥合依正齊舉三百法界眾生百界千如五陰百界千如是正報也國土百界千如是依報也一念之中三千性相念念亦復如是依正二報念念之中重重無盡矣。
  百界一念。
  百法界各各一念不可說不可說。
  亦不可分別。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任運常然。
  不假磨琢大白牛車不運而運性自天然耳。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
  果上三千妙用不離因中一理之內。
  非權非實。
  理中不當權實。
  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