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俱失。剜身等者。剜身千燈。以求半偈。偈云。天生輙死。此滅為樂。樂是小理。望今俱事。撫者擊也。保護下。不能捨財。辭憚下。不能捨身。貪惜下。不能捨命。
  今於下。立行請加。具自等四方可有加。大論云。自不煞乃至種智。教他等三亦復如是。作是行時。結使則薄。是故行此四種勝行。二乘不能具足。此四論中廣明。四法互闕不成極果。
  心若真實等者者。蒙加獲。益能感。乃至思益等者。彼經佛放一切法光。今且引六。經云。又如來光名曰能捨。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能令行施。餘五比之。一一須釋出之者。蒙光得益有四種相。隨其宿緣。何教相應。委明四相。若令蒙益者。識益知加。
  能畢竟下。明理具事成。無因緣等者。若非對治利物等緣。可蹔寄之以進己道。是為等者。結成斥偏。正智如火。事行如油。火若不明炷則不燋。乃由事行油竭故也。
  若如上下。次明尸治。瑕。玉病也。玷。玉缺也。毀重如玷。破輕如瑕。毒龍等者。龍護八戒。捨己全戒。初忍剝皮以護人。次受唼嚙以全蟻。護八尚爾。餘准可知。須陀等者。此出大論。仁王名普明。王從死脫已。却起死到。由聞般若。王皆脫。
  心誠感佛等者。二世即過現。亦須釋出。四尸羅相下之四度。文相不同。及互闕者。須依上下比望一准。
  次釋忍中。乃以四忍對四教者。諸經五忍多約別教。竪對四教其義不違。三藏不斷宜用伏名。通在衍初宜作順名。別破無明方有無生。圓會正理可名寂滅。
  斥失中但出嗔者。無事忍故。屑屑。不安貌也。小嗔恚意也。隆。高也。爾雅云。宛中隆。唯盛易也。
  既知下。立行請加。諸惑之中嗔最疣甚。如富樓那者。忍既成道己。欲還本居。佛誡令忍。答云。若被罵時。喜免手打。乃至被煞。喜早離毒身。羼提仙人受無辜辱而皆忍之。次進度去。阿難說精進覺等者。佛令阿難為眾說法。佛蹔小息。至精進覺。佛便起坐。佛尚若是故勵常途。
  如穴鼻等者。大論云。如[駋-口+巴]穴鼻。一切隨入。醉象在大經。義意大同。薳。為彼反。為之不止之相也。此是作俗之語。穭字恐作心。儢不力也。
  當發下。請加誓。身精進如尅骨。誓心精如銘心。為法輸身名為許道。唐。虗也。無復等者。無復冠下。難心結行法。匪懈苦心端直其心。
  感佛下。蒙益。以生生等對四進者。生等對教。雖處處用。今以進是發動之義。對生便故。以教對生等義。比望可見。
  次釋禪中。先總約禪度。但是等下。列教。根本對藏。楞嚴對圓。且越中二。若立中二。應云雖云無生理定不成。雖云無量出假不成。若無下。斥偏。無定等者。此引大經。以常人況無心數定。世路平地尚自顛墜。況今無定道安尅乎。為是下。總標。略舉故但總云一心。
  次別明五門。數息至第九卷略明。七依定者。成論云。依此七處。能發無漏。能得聖果。次不淨以治欲。躭者。爾雅云。久樂也。字應從身。湎者。沈酒也。此中是假想觀。事在第九卷。背捨等。並由假想故便列之。
  慈治嗔。上釋忍中如橋地海。但是通忍。今專修治是故云別。亦是因便說喜等三。亦是喜等由慈成故。因用治相說樂欲等。治癡文略。可例諸文。毗曇以界方便等者。我及斷常并計世性等三。並癡攝故。初破我者。經論不同。雜阿毗曇合觀六界。謂四大.空.識。與大經十八界離合為異。四大品是十色界也。識界只是七心界也。法界具二准義可知。但加空界即身中空。論中一一推撿(云云)。今依禪經因緣以破我大。集二世為簡別故。三世破斷常者。相續故不斷。迭謝故不常。又過去破斷。未來破常。現在雙破。二世。現未也。不列無明行。非我治故。始終從遺體終至老死。皆由中陰一念無明而生我身。身屬眾緣。求我叵得。具如玄文。
  五種不淨者。大論廣明。今略辨治。種子。遺體也。父母。邪想憶念風。吹淫欲之火。肉髓膏流名之為精。業因緣故識託種子。吐淚者。大論云。身內欲虫。人和合時。男虫白精如淚而出。女虫赤精如吐而出。吹生處不淨。今云住處。所居曰住。從生為出。只是一意。猥。眾也。廁者。賤[仁-二+(儿/又)]也。
  自相不淨者。相居外故。譬如死狗以海水洗。餘一塵在。其臰如初。[月*寧]者。飣[月*寧]也。上音頂。耳垢也。眵。昌移反。目淚凝現。痲尿者。其尿臰故。自性究竟。如文可見。
  次苦觀者。論云。復次此身一切皆苦。准大論文。以三途為苦。苦名上苦。諸天為壞苦。名中苦。人間為行苦。名下苦。念念常苦。計之為樂。雖是下苦亦具三苦。不應於中而生樂想。
  次明無常。中云如繫鳥等者。論云鳥來入瓶中。羅縠掩瓶口。縠穿鳥飛去。神明隨業走。受報如入瓶。業繫如縠掩。果謝如縠穿。業牽如隨走。籠瓶義同。故得隨喻。得繩者。准有部中以業立。得漸以後。後於前得。故使過未繫續不斷。其得如繩故云業繩。身死得謝。未來報起。如一業成。名之為法。即以大得得此業法。更以小得得此大得。至第二念。二得及業。俱名為法。以墮世故。又三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