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具諸願。故云一切。有除惑功。故名為力。此是中智。故云不二。對治中言壁定者。室遮八風。得中止已。能離界內界外二八故也。朝露等者。露如散。陽如止。晞。乾也。止是大慈等者。如慈治嗔。大明呪者。般若大慧即大明也。般若是呪。名大明呪。總持諸法。即遍治一切。故云皆遣。止是佛等者。念佛治障。今以法佛止治妙道障。阿伽陀等。並能治之上。第一義中言止即體真者。用次第名以成妙止。是佛母等者。實母權父共佛子。法性寂照即佛師也。佛身即法應也。止因果是眼。定慧能嚴。今止屬定故云相好。具法名藏。所依名處。具牒前宜。除牒前治。即是約理生善破惡。
  彼人下。約觀四悉。初言正覺等者。在因名觀。在果名覺。正觀大等。借果稱歎。生善中能生等者。能生五分。生善中最。
  化道次授藥對治中。能照即破暗。得實即除貧。第一義中云但當等者。此四皆是無生觀意。具如疏文觀心釋。 四是為下。結。如文。
  復次下。明迴轉者。初二論中云始終者。二論並以始終利。今不同之。於中又四。初總標來意。次引二論。三今明下。正明今意。四若法行下。正明迴轉。轉不轉下。第二結數。如文。
  次明自行。自行即止觀雙說。化他即止觀離明。教化以說為本。故先明信行。自行以思為本。故先明法行。又教他人各故離。自行人一故合。於中又二。先直明行相。次明迴轉。初又三。初徵起。次標二行。故云若欲等。三樂寂下。正釋。於中又二。先法。次信。初又二。先釋。次結。初四悉為四。一一各有一止一觀。初樂欲中。初是止。若欲下。觀。以在初故。未論生過。次其心下。為人等三皆先因前生過。次用止觀治之。若念念下。對治。修止下。第一義。是為下。結。並可見。
  次明信行亦二。初釋。次結。釋中亦四。謂四悉。初文止觀樂欲未生過等。義亦如前。下三亦前生過。次用止觀。聽觀下。為人。或時下。對治。或聽下。第一義。是為下。結。
  若法下。次明迴轉。如文。次自行下。結數。如文。
  復次下。次明相資。又三。先正明相資。次舉譬。三斥失。初又三。先標。次釋。三結信法數。初如文。釋中又二。初明信資法。次明法資信。法多信少名信資法。信多法少名法資信。亦曰正助。初信資法既曰相資。乃是互益。二文各二。初釋。次結。初文二。先止。次觀。初止中四悉言如法者。既以信資。以法為名。初總明信為能資。冠下四悉。若具廣說。一一悉上皆云隨聞一句乃至皆遣。避文煩故。但標初句。還坐下。樂。次下。三。又聞即下。三悉。
  次又聞下。觀中四悉信資於法。於初二句有聞語。下二准知。破惡對治。欲悟第一義。此乃下。結。問。何不云悟而云欲耶。答。此立四悉。寄行辨之。未是惡破見於真理。但異前三屬第一義。故前但示豁豁朗朗等。
  次信行下。法資信。四端坐等。即四悉也。文中闕觀。
  是為下。結。 次前作下。第三結信法數。並如文。
  次夫心地下。舉譬。又三。初法文者。不同前總。故云逐願。譬如下。加以飲食丸散陰陽三雙譬之。各遍前意。合成四悉。隨願樂欲也。飲食生善。丸散對治。陰陽第一義。三八番下。結。
  三一種下。斥無相資之失。故此二師豈准偏用。都無信法等。一止一觀偈亦無據。引成偏也。師既哽塞。學者必非。人天尚無。安尅真妙。故引大經。漿即人天。酪等出世。
  次若就下。歷三觀結數。言若就者。別立之辞。文雖唯頓。更約次第。各有一百二十八番。依前重述。故云又也。辨前合成五百一十二番。如下破遍。一一句見。一一品思。皆云信法。相資迴轉。即是一一各有六十四番。後橫竪不二亦是一心一百二十八番。故知此中且隨諦說。若依前後作相顯說。亦是次第顯不次第。若爾亦可不思議中三各自為一。三中之一復為一。此亦自有四番一百二十八。問。圓何以別。答。如下第六卷中云。多入空。少入假等。單三複三具足者。一合成七重。若次第中唯得為三。雖復五百一十二番。但語信法。或以止觀攝無不盡。為判權實更約四番。
  三悉下第三。約四悉。且文者世醫所治。借大論文以成今意。屬世諦者制為世醫。三悉更互相生相須。隨得一悉更須餘悉。故云更生至第一義。縱未元生。證必由此。故云不生。又永異前三。故云不生。故下。結。又云世出世互相成顯。故一一行皆應四悉。故第一義未極更須上三。此中本是不思議。四故得相顯。
  四若離下。以所顯能。重示前境。今知無別。
  若心安下。立疑。疑云。行者必須前諸句耶。故為釋云。如前總安一句即足。若不安者置總從別。故至諸句總一句得安。尚不至二豈六十四。故引譬云。得鳥者羅之一目。五一目下。舉譬。譬前多番止觀。於中又三。初譬者。或逗多人。一人前後故須爾許隨得入處。故云得鳥。一生行之豈唯一目。若得入者尚可多人共一。何但多人用多。故下結云。如為眾人。一人亦爾。羅者鳥罟。次眾生下。合。三須廣下。提譬[土*古]合。[木*甫]者陸[狂-王+萬]也。
  四明破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