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譬中。瓦礫如不識滅。營光如不識道。
  次今方下。依境發誓。又三。初立誓境。先約道起初誓。次約滅起次誓。次雖知下。明誓相。亦寄次而辨不次。初文。空。雖知下。假。雖知下。中。中觀中。法門標初誓。佛果標次誓。非修等者。釋初誓。非證等。釋次誓中非修證亦可修證。是故發誓自為為他也。
  三是故下。斥偽顯正。應約三教以簡毒偽。非空見愛等。彼未證中通名為毒。二乘九非通名為偽。二乘及諸教入空俱名為空。三教出假並名見愛。從初觀理。故並非之。
  三如此下。結會境智。初明誓願與境智相即。次慈悲下。明智慧與慈悲相即。智只是解。依境生解。依解起誓。境是所緣。誓是能緣。以無緣慈悲緣此智境。境名無緣。誓名無念。用此慈悲故能任運。
  四不同下。總簡非斥偽。
  是名下。第五總結。大意准前。故指上也。單云悲者語隨便耳。又此四弘更互相資。同在一念方名誓相。第六觀心。約一念無作四諦。
  三明安心。善以止觀安彼法性故名安心。於中先標。次釋。釋中三。初善以下。釋名。上深達下。結前生後。初結前境深。故云淵奧愽運。下結前誓廣。故云亘蓋亘遍也。境非不廣。誓非不深。且從事理。釋名便故。
  須行下。生後境所誓能。但是空解。今心安境方乃相稱。安已利他。總填初誓。安已惑斷。填次誓也。惑斷法具。填第三誓。分分證真。填第四誓。乃至正助皆名填願。
  三無明下。解釋為二。先總。次別。逗利鈍故。發宿現故。惑輕重故。宜樂異故。總中又二。初明止觀。次顯體同。初又二。先明理境。次明止觀。初又二。先法。次譬。法中唯指法性。更不餘途。次如寒下。舉譬。加於寒眠二緣。亦只指於法性家之無明以為結覆。一往乃似寒覆在心水之外。理論全是心水。故應觀前無明只是法性。名融名覺。
  次今當下。略明止觀。以為總安之相。又二。先止。次觀。初止又二。初明用止。次明成相。初文先正明止。雖顛倒下。譬。不信下。合。念法性言。稍似於觀。為成於觀。繫念俱止。法性故也。次體達明止成相。
  次明觀中又二。亦初明用觀。次明成相。初文亦二。先法。次譬。劫火如前。空藏海慧。欲入會時。佛前先現是相以表自德。兼示利人。故令時眾唯見空水。觀法亦爾。法性無外。
  介爾下。觀成。又二。初明觀成。次舉譬。初文結成二空以為成相。介爾非妄。剎那謂計觀者。介。助也。即微細念。細念者破。名為性空。空相叵得。名為相空。
  次如前下。舉於火木。亡能亡所。以譬二空。法界下。合亡。
  次只是智下。顯止觀體同。寂照同時。故云只是。令下別安可識。故分止觀二相。況復其體不二。令無二名。故知此中別而不別。下別安中。不別而別。
  不動下。更重辨相。即初明止即是觀。不動下。明觀即是止。不動智下。明二法雙用。由得法性故二俱安。
  不動下。更却覆之。上句止安故觀安。此中觀安故止安。故金光明云。依於法身有大定慧。
  若俱下。別安。先敘別意。於中又二。初敘意。次正釋。初又四。初重述總安非宜以為徵起。俱謂止觀俱不得安。次夫心神下。總出不安之相。為別安由。冥昧是觀不安。[打-丁+(稯-禾)]利是止不安。[打-丁+(稯-禾)]字應作[這-言+坐]。疾也。汩。為筆反。亦疾也。儵。一駃也。亦驚也。三歒強下。引事以況不安之相。暗散如敵強。行微如力弱。事在六國。出春秋中。二既相[捱-圭+七]。恐二俱表。今亦如是。總安與暗散相抳則先。止觀與法性義同俱亡。俱少分解。未堪全取。四當殉下。總云事安之儀。以生從死曰殉。誓精進故也。薦。獻也。肌。皮也。假使皮骨枯朽。專修不懈。堅志別安。以期入品。乃至初住。故云誓巧。
  安心下。正明別安。望總云別。非謂次第。望下結數。別仍成總。下對次第。此名一心。故今總別俱名一心。故知只是總中止觀。以止觀別用。復加信法。四悉相資。而成別相。於中又二。先列二門。次廣解。廣解又五。初釋自他一百二十八番。次歷三觀結數。三寄四悉開顯。四以所顯能。五舉譬。初又二。先辨師判行。次正釋。初又二。先辨師。次判行。初又二。先列二師。言利他者。菩薩運懷元為利物也。
  聖師下。釋。釋初聖師。次凡師。初又三。初明三力者。即不思議中空慧法眼及化道也。故於一眼以分法慧。
  次如毱多下。引人以例聖師難值。故付法藏云。並是聖人教。上樹者。如第四卷引。以食悟者。貪食熱粥。語令得冷。乃以口吹尋冷。尊者語言。汝欲火猶熱。應以觀水除其欲熱。尋悟羅漢。呵責悟者。得第四禪謂為四果。多以女像隱而試之。自覺欲想。復和上形而呵責之。由是獲果。非未熟而化。名不待時。非機熟而不化。名不過時。盲龜下。舉譬。聖師難遇。如大經中此龜三千年一出。海唯一木。木唯一孔。何由可值難得之孔。忉利芥子投閻浮提針。亦復過是。四依難遇。復倍於斯。
  次凡師。又四。初開凡師施化。次譬凡師化益。於中先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