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得不許攝師梨耶。次若言下。破攝師以他破自。法性之外別有梨耶。若許梨耶依持。即許法性依持。若不關者。理復不成。四又違經下。引教示過。經即大品。教既非四。何以各計。五更就下。寄於夢喻以破性過。於中三謂喻合結。初又三。初定四句。次若依下。責破。三四句下。約成無生。次心喻下。合。恐悞。喻中既以眠心相對。合中應云。心喻法性。眠喻梨耶。夢事即喻生一切法。縱眠人等者。只應改云睡喻梨耶。若言睡人亦有不夢時者。但取夢時為喻。三當知下。結。推雖叵得。夢事不無。若為他說。還依四句。三千一念。准此可知。何但說爾。觀亦隨宜。故觀心論中。一句各生三十六句(明橫破竟)。
  次竪破者。前橫以梨耶法性相對成計。已異藏通。彼二無有梨耶名故。雖云生等。指現心境。推兩亦者。初二計單已被破訖。轉計兩亦。故須破之。各已不生。二不生合。云何能生。猶如水火自相損壞。豈更生法。破雙非者。滅為能生。不滅是所。既云雙非。則無能所。云何能生。
  亦縱亦橫下。第三四句。恐計橫竪。異前兩單。故須更破。此則於竪四中。一一計橫。初句計四。即前文是。滅計四者。即云自滅生他滅生等。三四及破亦可准知。此是以橫織竪隨計破之。若總論者。謂橫及竪方生諸法。破亦准知。
  非縱非橫下。第四四句。單雙既破。便計雙非。乃云俱離而生諸法。共合尚破。俱離豈存。
  次言語下。結成修境。若不爾者。兩結如何。
  次大經下。引證。橫竪生生等文。已是竪竟。若證橫者。生只是目。餘三准知。三四可識。問。前理性境及章安問。皆云任運。何以對緣方成修境。答。推前具為心為緣。恐計成性。故為推之。以無性計。即名空中。何所疑耶。
  三當知下。明化他境。又四。初結前生後。二明化他相狀。三明佛意體性相即。四明教法大體。初又五。初約二諦結前生後。結前自行。生後化他。豈有自滿而不利物。故約多證以成利相。第一義諦結前。世諦生後。故為他說。必說四句。三千空中。次如佛告下。結。約佛經證結生。此是大品。德女答佛。並是結前。佛皆言如是。即是生後。三約龍樹中論以證結生。生字生後也。四引大經明結生後也。四引大經明結生不可說。結前有因緣。故生後五。雖四句下。釋諸結生。四句冥寂釋前結。慈非憐愍釋前生。若凡若聖。凡有所說。四句破已無不利他。然此利他不同起教。彼在八相。此局初心。縱通後心。仍在習果。問。何故破乃俱四。利他各一。答。知機設化。是故各一。自防轉計。是故至四。
  次或作明化他相狀。於前四句各具四悉。即十六段。文相易見。且合為四。隨物十六受益不同。一四初世界四者。心具即自。知識即他。水銀和金是共。自爾只是無因。四順歡喜即成世界。云何下。為人中四。准信即自。值佛是他。殊自水他即共。非內等是無因。言先尼者。佛法無着。若先尼有著。小乘亦難。況大乘耶。論約大乘。故以小況。
  二佛旨下。第三明佛意體性相即。佛意本即。勸習者。順於中。又二。初正明相即。次判得失。初又三。初正明體性二諦相即。次約利他二諦相即。三總結自他體性相即。初言不在等者。即第一義。次又四句下。約利他。又二。初法說。次若為下。譬合。言若為盲等者。譬佛意也。依無著說皆契悉檀。故云見乳。即世諦下。結譬。三當知下。結自他體性相即。經論者如前引。次天親下。明得失。又二。初明失言。矢石者。如箭射石終無此理。次若得下。明得如文。
  四若隨宜下。明佛教大體。逼物雖用適時之變。佛教大體皆因緣生。則自他等。皆從於共。故今復依大體而說。於中又二。初正說教門大體。次明所生法妙。初言無明法法性等者。如丹是藥法。來法於金。法性無明比之可見。自染生。他淨生。自他即從染淨和合(云云)。故知凡推四句。皆推和合。故四推已和合宛然。次一性下。明所生法妙。又二。初明所生即和合性。故云性。故云一性雖少等。以從緣故。緣生即空。故云無明等。性本無故。見此性已妙理存焉。次何者下。釋所生。性即無明。故多非多。無明即性。故一非一。
  故名下。結化他境。
  若解下。第四。還依教體。結前諸法。即是三科。三世間等。專示妙境。三諦之相至此卷後方始例釋。此中成境且總攬之以成三諦。於中又二。初結略。次示三諦等。初一心下。歷前心造。一陰下。歷前五陰。一入下。歷前十二入。一界下。歷前十八界。三科共成陰世間也。一眾生下。歷前眾生世間及國土世間。一相下。歷前三處十如。
  次若法性下。示三諦等。示前所歷諸陰生土如等。是三諦等。又為三。初結三諦等。次會異名。三誡勸。初又五。初三諦。次三觀。三三智。四三語。五三趣。初又二。先釋。次如是下。例。
  若一法下。結成三觀。亦二。先正釋。次例。初又二。先別。次一。空下。總歷。一切下。例。如文。
  若因緣下。結成三智。亦二。先別。次總。總即是例。以權實例觀。亦應先對三法。次明總相。故云一權等。
  若隨情下。結成三語。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