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谿湛然當二威之時但以止觀緘授而已逮左谿權與說釋至於荊谿乃廣製章記輔翼教觀是則一家若以龍樹為高祖至荊谿則九世矣以智者為始祖至荊谿即六世矣遵式叨生台嶺濫預桑門刳心甞習於斯宗白首敢言於精業志願此教編入大藏俾率土咸益天禧三年會 相國太原王公(欽若)出鎮錢唐因以宿志聞于黃閤遂許陳奏事未果行翛焉薨逝至天聖紀號幹當玉宸殿高班黃(元吉)以茲法利上聞天聽 皇帝 皇太后體堯仁以覆物奉 佛囑以護法爰擇梵侶精校於真筌旋繫竺墳廣頒於秘藏切慮此教各有部帙相扶者有卷軸別伸者若編之非次則讀者難明今總而錄之各從其類仍於題目之下粗述其意俾發函展卷與記文對看如法華玄義須對釋籤他皆放此然此教文雖部逾於數十而卷不滿二百三世佛法一家義宗總括要舉亦已備矣覽之者適足以解疑釋結貫道達微又何俟服藥長生然後為學者哉。
  法華玄義十卷  釋籤十卷  法華文句十卷  法華文句記十卷
  玄義者唯解首題統明五時廣辨八教出世大意蘊乎其中若曉斯義則七軸之文思過半矣至於經疏題云文句者蓋以疏句分節經文也故荊谿云以由釋題大義委悉故至經文但粗分章段題云文句良由於此隨部各有荊谿之記猶五經之有正義也。
  摩訶止觀十卷  輔行傳弘訣十五卷(釋上本文)  止觀大意  止觀義例(示看讀者大節)
  止觀者乃定慧之異名即法華之行門也前玄義文句皆明佛世當機得益之事縱有託事附法觀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觀正是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道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無不具焉荊谿以輔行釋之元本十卷後人開為十五卷耳荊谿又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綱要故述大意又為初學於大部難解及破邪師異談故作義例唐翰林學士梁肅甞師荊谿刪止觀為六卷文雖簡要而修習之相多有疎闕如覽者知之。
  禪波羅蜜十卷(亦名次第禪門)  修禪六妙門一卷
  今家有三種止觀一曰漸次二曰不定三曰圓頓漸次則解頓行漸不定則解頓行或頓或漸圓頓則解行俱頓此三止觀對根不同行相雖殊俱依圓理而為宗本前摩訶止觀即圓頓也今禪波羅蜜即漸次也修禪六妙門即不定也據別傳云大莊嚴寺法慎私記禪門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刪定而法慎終章安灌頂治定為十卷。
  維摩經玄義五卷  維摩經略疏十卷  維摩經廣疏記六卷  四教義四卷
  準法華文句記云淨名前玄義總有十卷因為晉王著淨名疏別製略玄義(今五卷是)乃離前本為三部別立題目謂四教義六卷(今見行四卷恐後人合六為四)四悉檀兩卷三觀義兩卷(四悉三觀參入大部今無別行)維摩經疏先有廣本二十八卷後人患其文多故荊谿略為十卷言繁則剪帶義則存故廣本罕傳略本盛行矣疏記六卷猶對廣疏未暇治定然師云亡雖指文少殊亦釋義宛合。
  金光明玄義一卷  金光明文句三卷  金光明天王護國道場儀一卷
  玄義文句此釋北涼三藏曇無讖譯四卷經文藏中合部雖有此文由品目隔雜其四卷別行未曾入藏護國道場儀者即遵式纂集本經并國清百錄義淨新譯行用之法以備人王祈福之儀也事出聖教文非臆說故編附之。
  別行玄義二卷  別行義疏二卷
  此釋法華普門一品昔曇無讖游化蔥嶺來至河西王沮渠蒙遜有疾以告於讖讖云觀音與此土有緣乃令誦持所患即愈於是此品別行部外智者特釋豈無意乎然法華文句雖亦已解之但彼為知章此為知微耳。
  涅槃玄義二卷  涅槃經疏十八卷
  此釋北涼曇無讖譯宋本謝康樂將慧觀慧嚴二法師治定加品成三十六卷皇朝新入大藏章安頂師用智者義意釋此治本其疏文亦曾荊谿再治。
  觀心論一卷(亦名煎乳論)  觀心論疏二卷
  智者造論凡有二意一者為諸學徒隨逐累載空無所獲者令絕言置文觀心入道二者為外諸四眾脫能信受亦可傳之論約觀自生心起三十六問而云若於觀心答此無滯者當知此人即是五品弟子中初隨喜品人疏文一一申釋以驗章安觀行明矣。
  菩薩戒疏二卷  觀經疏一卷  彌陀義記一卷  請觀音經疏一卷  四念處四卷  法界次第三卷  法華三昧儀一卷  方等懺法一卷  覺意三昧一卷  禪門口訣一卷
  此皆智者所說其中法界次第及法華方等二懺儀覺意三昧親自撰集餘並章安所記既各可披究故茲總列。
  金剛錍一卷  智者別傳一卷  國清百錄五卷
  金剛錍者乃荊谿申涅槃佛性之義以救世人無情無性之弊也別傳之與百錄蓋是大師始終化迹故故章安集而紀之庶幾後昆知先祖之德善也據別傳云大師甞於金陵瓦官寺八年講大智度論又因陳少主請於太極殿講仁王般若此等並有記錄今皆亡之唐時有日本國僧最澄多取教卷往於彼國惜乎諸說今無得而聞焉。

  上玉宸供奉黃(元吉)進天台教部隨函目錄手狀

  沙門(遵式)祇肅致訊玉宸供奉(執事)近令小師(了淨可久)齋書上達不審邇日體候何似想符多福(遵式)以教門事多干尊抱卒言謝不及茲者撰得天台教部隨函目錄一卷此有二緣故須製此文一為教文入藏恐銓排失次疏記不相附近後人看讀不知其類二為後人看讀不循部類全成無益止如輔行一記全釋摩訶止觀若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