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機謂智慧敏利。深識謂識見深遠。利則觸著便知。深則不泥情執。蓋已先知一切唯心。諸法無實。故可徑觀本虗之法。以此本虗之法。不執便是依他。執乃妄成分別。元非二體二相。又虗妄果報亦即名為分別性法故也。若不能了達境虗。即須如前次第修習。此易可知。然縱令極利根機。亦不得徑觀真實性法。以眾生無始以來全墮依他性中。離依他性無真實性。如離流無水。設使徑觀真實。真實反是分別。譬如捨流覓水非真水。故圓覺經云。未證無為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此之謂也。但能諦觀分別及依他性。任運自得證真實性。如觸波流全觸於水。智者大師的指現前一念。識心為所觀境。識心豈非依他性耶。觀此即是不思議境。既不思議豈非真實性耶。若不立事境單言理觀極得意者。秪是清淨真如。其在初心多屬惡取邪執。可不慎哉。又復應知所以觀分別者。欲了分別無性以入依他。觀依他者欲了依他無性而證真實。是則前二以為方便。正欲資成第三番耳。若約大途。則分別性中止觀一往從假入空。依他性中止觀一往從空入假。真實性中止觀正顯中道妙定妙慧。然圓人初行三止三觀具在一心中修。故不妨於念念中三番並學。從觀行三番入相似三番。從相似三番入分證三番。從分證三番入究竟三番。至於究竟雖不妨仍說三性及三無性。而究竟統惟真實性矣。
  △四簡妄執須除。
  問曰。既言真實性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實。答曰。執二無以為真實性者即須除之。故曰無無性。妄智分別淨心謂為可觀者。亦須息此分別異相。示其無別真性可得分別。故言無真性。但除此等於真性上橫執之真。非謂除滅真如之體。
  正簡示竟。
  △二約幻喻三。初標章。二正說。三例結。今初。
  復更有譬喻能顯三性止觀二門。今當說之。
  △二正說三。初喻觀門。二喻止門。三止觀合辨。今初。
  譬如手巾。本來無免。真實性法亦復如是。唯一淨心自性離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免現。依他性法亦復如是。妄熏真性現六道相也。愚小無知謂免為實。分別性法亦復如是。意識迷妄執虗為實。是故經言。一切法如幻。此喻三性觀門也。
  此喻即同前文約一心辨三性之義也。文並可知。
  △二喻三無性止門。
  若知此免依巾似有。唯虗無實。無相性智亦復如是(除分別性)。能知諸法依心似有。唯是虗狀無實相性也。若知虗免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免有即非有。本來不生。無性性智亦復如是(除依他性)。能知虗相唯是真心。心所現相有即非有。自性無生也。若知手巾本來是有。不將無免以為手巾。無性性智亦復如是(除真實性)。能知淨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無為真實性。此即喻三無性止門也。
  △三止觀合辨。
  是故若欲捨離世諦。當修止門入三無性。若欲不壞緣起建立世諦。當修觀門解知三性。若不修觀門即不知世諦所以緣起。若不修止門即不知真諦所以常寂。若不修觀門便不知真即是俗。若不修止門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義故。須依幻喻通達三性三無性。
  世諦謂十界假名差別建立。事造三千也。真諦謂因緣生法空假即中。理具三千也。真則三諦俱真。俗則三諦俱俗。真即是俗俗即是真。良繇非真非俗所以雙照真俗。則三諦俱中。幻喻若此餘皆可知。二正說幻喻竟。
  △三例結。
  如幻喻能通達三性三無性。其餘夢化影像水月陽燄乾城餓鬼等喻。但是依實起虗。執虗為實者悉喻三性。類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諸喻依實起虗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虗體是實即可喻真實性。虗隨執轉即可喻分別性。是故此等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無相。即可喻三無性也。
  文中先例結。次若直以此等下。又將諸喻喻前文。約依他辨三性之義也。例結中所依之實喻真實性。所起之虗喻依他性。執虗為實喻分別性。三性既爾。三無性義例此可知。次文中虗體是實以喻在染之真。所謂淨分。虗隨執轉以喻習氣種子及虗相果報。所謂染分也。
  △三約夢喻。
  又更分別夢喻以顯三性三無性。譬如凡夫慣習諸法故。即於夢中心現諸法。依他性法亦復如是。由無始已來果時無明及以妄想熏習真實性故。真心依熏現於虗相果報也。彼夢裏人為睡蓋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夢心所作。即便執為實事。是故夢裏自他種種受用得成。分別性法亦復如是。意識為果時無明所迷故。不知自他咸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執為實。是故自他種種受用得成也。是以經言。是身如夢。為虗妄見。虗者即是依他性。妄者即是分別性。此即緣起三性為觀門也。然此夢中所執為實者。但是夢心之相。本無有實。分別性法亦復如是。但是虗想從心所起。本來無實。即是無相性也。又彼夢中虗相。有即非有。唯是夢心更無餘法。依他性法亦復如是。自他虗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識更無餘法。即是無生性也。又彼夢心即是本時覺心。但由睡眠因緣故名為夢心。夢心之外無別覺心可得。真實性法亦復如是平等無二。但以無明染法熏習因緣故。與染和合。名為本識。然實本識之外無別真心可得。即是無性性法。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