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五陰及外六塵。隨一一法悉作是念。我今所見此法謂為實有。形質堅礙本來如是者。但是意識有果時無明故。不知此法是虗。以不知法是虗故。即起妄想執以為實。是故今時意裏確然將作實事。後當念言。無始已來由執實故。於一切境界起貪瞋癡。造種種業。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即名觀門。
  五陰六塵本是依他起性似有非實。妄想執實乃是分別性也。繇分別故起惑造業招生死苦。知其過患即名觀門。以是出世初方便故。
  △二明止。
  作此觀已復作此念。我今既知由無明妄想非實謂實故流轉生死。今復云何仍欲信此癡妄之心。是故違之。彊觀諸法唯是心相虗狀無實。猶如小兒愛鏡中像謂是實人。然此鏡像體性無實。但由小兒心自謂實。謂實之時即無實也。我今亦爾。以迷妄故非實謂實。設使意裏確然執為實時。即是無實。猶如想心所見境界無有實事也。復當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但以癡妄謂有實念。道理即無實也。如是次第以後念破前念。猶如夢中所有憶念思量之心無有實念也。作此解故執心止息。即名從觀入止也。
  此中具有兩重觀察。先彊觀諸法惟是心相。以破實有境執。次復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以破實有心執。二種實執既破。即名從觀入止也。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正是此意。蓋眾生無始以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儻不以四大觀身四蘊觀心。則實執何繇可破。實執不破生死浩然。故大小兩乘通以此觀此止為下手之處。但達依止一心而修即名大乘止觀。不達依止一心而修乃成小乘止觀耳。夫彊觀諸法無實。復觀能觀無念。一往似屬從假入空。然了達色心本空非滅故空。亦是即隨緣而觀不變。如觀波即水。波無波相。則非但空明矣。言次第以後念破前念者。先以能觀破諸法。後復以觀破能觀。重重推破。不令一念稍執實故。然不可計前念為所觀。後念為能觀也。以後念起時前念已滅。不得成所觀境。但借前念之本虗以知後念之非有。仍是前念為能觀後念為所觀。繇能觀故令於所觀不起實執。四運推簡正旨如此。若執重者。一一運中仍須四性簡責。知其無生無滅方成唯心識觀之門。
  △二從止復觀。
  復有知諸法無實故。反觀本自謂為實時。但是無明妄想。即名從止起觀。若從此止徑入依他性觀者。即名從止入觀。
  復局炤俗名為從止起觀。以即分別性為境故。轉入依他性觀名為從止入觀。以境智俱增進故。
  △二約依他性二。初從觀入止。二從止復觀。初中二。初明觀。二明止。今初。
  次明依他性中止觀體狀者。亦先從觀入止。所言觀者。謂因前分別性中止行知法無實故。此中即解一切五陰六塵隨一一法悉皆心作。但有虗相。猶如想心所見似有境界。其體是虗。作此解者即名為觀。
  一切五陰六塵皆屬因緣所生。正是依他性也。解其悉皆心作。所謂本如來藏言。但有虗相等。一往似屬從空入假。然了達似有非有。全體作相。所謂不變隨緣。則非偏假明矣。
  △二明止。
  作此觀已復作是念。此等虗法但以無明妄想妄業熏心故。心似所熏之法顯現。猶如熱病因緣。眼中自現空華。然此華體相有即非有。不生不滅。我今所見虗法亦復如是。唯一心所現有即非有。本自無生今即無滅。如是緣心遣心知相本無。故虗相之執即滅。即名從觀入止。
  緣心遣心。謂緣唯心之旨以遣執虗相之心也。前分別性中明止。但滅執實之心。今並止其謂有虗相之心。故得為真如觀作方便也。
  △二從止復觀。
  既知諸法有即非有。而復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顯現。即名從止起觀。若從此止行徑入真實性觀者。此即名從止入觀也。
  有即非有。幻有不礙真空。非有而有。真空不礙幻有。然皆以依他性為所觀境。但是復局炤俗。故名從止起觀。若轉入真實性觀。則境智又俱進矣。
  △三約真實性有四重。初一重從觀入止明無性性。第二重從觀入止明無真性。第三重止觀明根本真如三昧。第四重止觀明雙現前。今初。
  次明第三真實性中止觀體狀者。亦先從觀入止。所言觀者。因前依他性中止行知一切法有即非有故。所以此中即知一切法本來唯心心外無法。復作是念。既言心外無法唯有一心。此心之相何者是也。為無前二性故。即將此無以為心耶。為異彼無外別有淨心耶。作此念時即名為觀。即復念言。無是無法。對有而生。有尚本來不有。何有無法以為淨心。又復無法為四句攝。淨心即離四句。何得以此無法為淨心也。作此念時。執無之心即滅。則名為止。
  文中先明觀。次明止。先明觀中既知法本唯心。則離分別.依他二相。然不得將此二相之無以為心相。譬如不將無免以為手巾。以淨心本性自有故也。次明止中雙遮有無圓離四句。以滅執無之心。所謂止息根本無明。停止中道實諦。以其除妄空故名無性性。當知非但中也。
  △第二重從觀入止明無真性。
  又從此止更入觀門。觀於淨心。作如是念。二性之無既非是心者。更有何法以為淨心。又復此心為可見耶。為不可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