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光明不顯今緣相既絕脫體無依本光獨露則境智冥一強名之曰境發智智緣境耳實非二法也。
  境雖無相常為智緣等。
  實相無相尚有無相在今無相之相亦無則任運與智冥契名常為智緣智雖無緣無緣之緣猶在今無緣亦絕則任運與境合一強名境發此段須緊對節科分疏自清。
  (五號末行)一往分之者。
  五悔中亦有理一心無生懺止觀中亦有假觀觀俗故云一往。
  (六號)金光明懺。
  有懺悔品大師釋之甚詳有三懺四科不同謂名處法位今註文略引用之。
  (九號十行)作法懺滅違無作罪者。
  三羯磨成所得戒體名無作戒若破戒者即違此體當知破戒時實由身口而作故今作法能滅此罪此屬制罪也若殺人命等即性罪須取相懺方得滅之。
  (十三號十四行)清涼云撮台衡等。
  華嚴玄談第二卷第二為顯示心觀云陶南北二宗之禪門撮台衡三觀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無違教理之規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看他面。
  (二十九號十行)舊伊如橫川走火。
  西方字有新舊猶此方真草隸篆轉變不同止觀明三點若橫[、*、*、]如走火若縱[、/、/、]如點水後人輒以[、*、*、]寫作川字[、/、/、]字寫作三字遂云橫川縱三非也故今文應去橫川二字直云走火之橫為是。
  (三十一號一行)四十二字。
  應云四十一字後茶茶即荼字音陀。
  (十三行)山毫靡間。
  佛身清淨即劣是勝又如來現起他受用皆如山也而大經佛為瞿師長者現作三尺黑鬼形即毫也。
  (三十二號十行)借職則高定爵實下。
  九界皆法性如不順王化經云娑婆剛強難化故如來施無常苦切之教以折伏之故前三位權說俱高也若皆調柔即為開入佛慧則前三但人真似因位如草宼既平端拱南面則劒[索-糸+((處-虍)/木)]脫甲之會介冑難侔相國豈非定爵論勳其位實下乎。
  (三十六號二行注)云云者。
  疏中約智斷二德釋無上字今但列無惑可斷斷德究竟而未出更無過者之智德故注(云云)。
  (六行)亦名尊特。
  即三身而為法身故云亦名具足應云亦名劣應。
  (三十七號三行)常寂光土。
  從初發心止觀圓修止觀功深轉名定慧慧即靈明洞徹定即湛寂常恒至等覺則名照寂入妙覺乃名寂照寂照終窮即寂光然寂光而言常者因離邪曲偏等倒名常亦可離邪曲偏等樂我淨倒名樂寂光我寂光淨寂光又復寂亦常樂我淨光亦常樂我淨方名常寂光土如妙宗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一一皆具常樂我等云。
  (三十八號十三行)此色香等。
  賢首云無情名法性有情名佛性故荊溪斥云賢首共許色香中道乃至今家言一無情佛性則又惑耳驚心因知賢首於色香中道之旨未全徹也。

  十卷

  (四號十行)四提舍尼法。
  一無病入村中手受尼飲食二尼示食三無病自受學家食四極怖處不先語檀越犯此四應向眾僧中悔過。
  (十八號末行)觀一念心具足無減。
  即不思議境此一念心即簡去非心獨露是心乃不落第二念之心王非三際絕對待名不思議三千三諦悉具其中乃為十界通體以不落十界故孰謂一念心起必落一界之心耶若落一界即思議心矣。
  (二十號六行)然此不思議境下。
  乃玉師采取止觀三境大意顯示於此文略義周如序云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觀法文雖簡約理實備焉者也又此三境玉師意在一時具三非條然前後故先略示已次復委釋以結歸三境一心境雖有三要在於修若能起修則本具即彰化他同具故別點三境中獨於修德最詳而化他只在修時解離四性無妨四說故文不列耳此段照映分明是玉師著意之文也。
  (末行)三千非法性無明。
  他人以唯識中八識為宗極殊不知地攝兩論各計生法皆落自他生法之性計中悉為所破夫於法性生著尚為自生被破況無明而可依之起行乎故唯識不妨學而不必學者以學得十分精妙終為所破故也。
  (二十五號五行)三德皆不二者。
  法性不動故寂然不移自因之果故如風而到此則於法身中體用不二也萬行眾智本是有作有觀今云無作莫觀即動而靜則於二德中體用不二也故云三德俱不二。
  (二十八號十二行初)猶如明鏡。
  此四字應聯在上段文末不應分割兩處。
  及淨名玄義十卷全判教相者。
  以不明開顯大綱三世儀式但判教相一端而已耳。

  四教儀集註節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