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塵。思從五塵耶。私謂不拘者。和會障理牽生而說。
  △二名異體同。
  又云見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無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無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內惑。雖名不同。但見思耳。
  【□註】見修。見惑。見道所斷。思惑。修道所斷。約能斷位。名所斷惑也。
  【■記】初果見道。八忍八智所斷。名見惑。二三果思惟修道。九無礙九解脫所斷。名思惑。
  【□註】四住。見為一住。思惑分三。因此二惑。故住著三界。
  【■記】見一切住地。欲色無色愛三住地。
  【□註】染污無知。妙樂一(二十四)云。然小乘中立二無知。染污無知。無明為體。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謂味勢熟德時數量耳(文)(諸法滋味。損益等勢。成熟德用。近遠等時。一一等數。大小等量。)。
  【■備】法數言。染污無知。即見思。無明為體。謂染污真性。無所明了也。不染污無知。即塵沙。劣慧為體。指他人分上見思惑種數多故。如塵若沙。但不能染我真性。二乘智慧狹劣。不能令他斷見思。名不染污無知。
  【■補】不障真理。名不染污。於俗諦不了。名無知。劣慧。即人空智。雖能證空。於諸佛恒沙法門。眾生無量根性。皆不能達也。諸法滋味等者。謂於恒沙法門。無量眾生。約法。有諸法滋味。約機。有損益等勢。成熟德用。約相。有遠近等時。一一等數。大小等量。皆非二乘所知。隨相論言。輕重冷熱濕滑軟堅等。名勢力。熟者。如食果入腹。變熟不同。德者。草木等威德。或根能出光。或能却鬼。或能除毒等。輔行言。他解不染污。即習氣。今家意者。小乘習氣即別惑是。
  【□註】取相惑。三惑皆名取相。觀音玄記上(七)云。見思。取生死相。塵沙。取涅槃相。無明。取二邊相。今見思。取六道生死之相也。
  【■備】計生死為實。見思之取相也。照真不了俗。塵沙之取相也。偏於真俗。而不契中。無明之取相也。辨訛言。觀師以取相名見思。應作通別兩解。別解如文句釋大迦葉觀心云。即空抖擻取相。止觀歸大處言。取相障般若。均別指見思。
  【□註】枝末無明對根本得名。見思以無明為根本。故云枝末。於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
  【■記】無明為諸雜染所依。故見思以之為根本。
  【□註】通惑。對別惑得名。見思通三乘人斷。故曰通惑。塵沙無明。別在菩薩所斷。故名別惑。
  【■記】聲聞。前後各斷見思。支佛。頓斷見思。習猶未盡。菩薩。以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故名通惑。
  【□註】界內惑。對界外得名。見思潤有漏業。招三界生。故云界內。塵沙潤無漏業。無明潤非漏非無漏業。招變易生。故云界外。塵沙則通界內外也。
  【■補】見思惑為能潤。有漏業為所潤。惑業為能招。三界生為所招。以見思所潤所招。不出六道。名界內惑。唯識有言。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助緣勢力。所感三界。麤異熟果。即分段生死也。塵沙潤無漏者。此無漏業。即二乘人之所修空。無相無作是也。但塵沙潤業。未考出何經論。非漏非無漏業者即菩薩出假所修之行。以不同六道生死業。故非漏。亦不同二乘耽空業故非無漏。招變易生者。惑業為能招。變易生為所招。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名變易。如改麤為細質。易短作長年也。問。改麤易短。何名生死。答。覺知勢盡。名為死。入定還資。謂之生。以此惑業。只感界外生死。名界外惑。唯識有言。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助緣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即變易生死也。塵沙通界內外者此惑在化導邊說。如二乘自斷見思。不能斷他人見思。故望他人見思。多如塵沙。此界內以見思為體也。菩薩若自破無明。未能破一切人無明。及知界外修證果位。故望他人無明。多如塵沙。此界外以無明為體也。
  【■備】異熟者。所造惑業。異時異世。而成熟感果也。所知障者。知。即覺觀因。此覺觀不泯。障於法性。不得證入。名所知障。
  【■備】辨訛曰。無明潤非漏句。當先補潤亦漏亦無漏業句。存俟後定。
  △二別釋見思二。初見惑三。初標名列使二。初通標名數。
  初釋見惑有八十八使。
  【□註】法界次第上(七)云。使以驅役為義。能驅役行者心神。流轉三界。故通受使名。
  【■記】小乘不言第八識。故曰心神。
  △二別列十使。
  所謂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以上利使)六貪。七嗔。八癡九慢。十疑(已上鈍使)。
  【□註】身見。於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諸文或云身見。或云我見。止觀十(十六)變列二名。云求我叵得故。則身見破。身見破故。則我見破。(文)輔行五下(九)云。外人計我。如麻豆及母指等。或計徧身。神身四句及一異等。(文)。
  【■記】宗鏡言。我有主宰二義。謂主有自在力。宰有割斷力。義同我故。主是我體。宰是我用。又主乃俱生我。無分別故。屬第七識我。宰是分別我。有割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