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悅為食也。又下。約豎辨王大千。謂初禪有尋伺。故有語言號令。統上冠下也。問。法華序品。列外護眾。謂摩醯首羅。是娑婆世界主何耶。答。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但二禪已上。既無尋伺。無言語法。故報勝為主。非統御言主也。又尸棄者。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從德立名。然經標梵王。復舉尸棄。似如兩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為主。法華舉位顯名。恐一人耳。又單修禪。為梵民。加四無量心。為王也。涅槃疏云。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地菩薩。迹現其中也。若法華中。列世界主。梵天王者。此意云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羅。若言尸棄大梵等者。更舉二禪等收三四禪梵王耳。又稱梵天王。為世界主。私謂。此是大千之中。得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故知所言梵王。只領小千。乃古師說。非今註意也。
  【■補】初禪。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趣生。得清淨樂。律中喻以巧浴潤漬也。
  【□註】二禪三天。少光。光明少故。無量光。光明轉增無限量故。光音。以光當語音故。新譯云。極光。
  【■記】大論云。二禪通名光音。彼天語時。口出淨光。有云。彼內無尋伺。外無言語。用光當語。故名光音。瑜伽論稱極光淨。謂淨光遍照。自他處故。
  【■補】二禪覺觀俱離。憂懸不逼。麤漏已伏。稱定生喜樂地。謂有定水潤澤其心。律中喻以山頂之泉也。少光等者。大論云。心清淨優劣。故光有上中下。諸天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復有人於暗處然燈。亦供養尊像塔寺。復常修慈。又修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復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癡邪見眾生。以是因緣。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是以曇毗云。諸天報相。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是知三天論光。義徧前後。三禪論淨。其義亦然。大要隨位高下。立行淺深耳。
  【□註】三禪三天。少淨。意識嗜樂離喜。而純樂受故。無量淨。淨勝於前。不可量故。徧淨。樂受最勝。淨周普故。
  【■記】少淨離喜而純樂者。唯識論言。五識相應。適悅受。恒名為樂。但悅身故。意識相應。適悅受。若在欲界。初二靜慮。近分名喜。但悅心故。若在初二靜慮。根本名樂。名喜。悅身心故。若在第三靜慮。若近分。若根本。皆稱樂也。近分者。謂未至地。及未至根本也。無量勝前者。謂前僅心淨。而此更身淨也。徧淨周普者。謂前二雖身心清淨。未能周普。此天更加物我無二。反於世間。故論曰。三界中徧淨為樂。又曰福德徧淨也。
  【■補】吳興云。地持論。目第三禪為樂俱禪。此定功德。與徧身樂俱發故。前二雖有樂支。為善所障。今滅喜純樂得名。名離喜妙樂地。律中喻以蓮華出地。而未出水。根葉花莖。無不潤漬也。問。三禪何故言淨。答。大論云。緣淨故淨。八色是淨法。未被練。不得淨。今三四禪法起。來觸此八色。為作淨緣。三四禪等。此是色界極淨之色。用此為緣。觸八色更淨。故言緣淨故淨。是樂徧身受。故知是三禪中淨也。少淨者。此樂非境。出於淨性恬淡寂靜。亦名寂滅樂。非無為之寂滅樂也。無量淨。如楞嚴經云。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徧淨。如楞嚴經云。世界身心。一切圓淨也。
  【□註】四禪九天。無雲者。下雖空居。依雲而住。此無雲首。特號無雲。業疏曰。第四禪上。雲居輕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雲密合。(文)福生者。修勝福力。方生此天。從因彰名。廣果者。凡夫之果。無勝過故。無想者。一期中間。心想不行故。無煩雜。無熱惱。善相見。善現相。究竟無極。此五天三果所居。名五不還天。若俱舍舊圖。次第而上。若準楞嚴第九。皆橫在四禪中。彼四禪天。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文)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羅。此翻大自在天。
  【■記】開蒙曰。三禪皆依雲住。四禪方在空居。此天初得。獨名無雲。問。何故欲界除下二天。皆名空居。答前言空居。不履地故。此則雲氣亦無。取意不同也。業疏下。引證。福生。謂具勝福因。方得生也。廣果。謂異生善得果報。此天最勝。所有功德。勝下諸天也。無想。唯識論云。因中修彼無想定時。厭患麤想力故。生彼天中。違礙不恒行之心。及心所。但以想滅為首。壽命五百劫。除初生彼半劫。想心尚在。及後退沒半劫。想心又起。中間四百九十九劫。想心不行也。無煩雜下。釋後五那含天。輔行言。無煩之始得無煩名。伏熱惱故。名無熱。果易彰故。名善現。見清徹故。名善見。色中無上。名色究竟。又言無煩。無見思煩惱雜也。無熱。意樂調柔。離下界見思熱惱也。善見者。定障漸微。見極明徹也。善現者。形色轉勝善能變現也。色究竟者。色法最極之處。是究竟處也。不遷者。不還人間受生也。俱舍圖失考。唐譯俱舍頌言。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論言。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謂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差別。故此中初三品心現前。便得成滿。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復起無漏。第二品六。三品九。四品十二。五品十五。如是五品。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