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瑞應經云。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者。萬即大千謂萬億。二千。即中千小千也。蓋言佛生迦維衛國。是三千世界之中央也)。
  【■記】萬即大千下。釋明瑞應經文。
  (須知成住壞空。各二十劫。為一大劫。一增一減。為一小劫。於住劫中二十增減。每一增減。有小三災。壞於有情住劫盡時。乃有大三災。壞於世界。經二十劫。空劫成劫。各二十劫。並約住劫數量而論)。
  【■記】此釋第八句頌。
  【■補】成住壞空。大中小劫。大小三災。統紀詳載。
  【■備】辨訛云。小三災壞有情。在住劫論。壞劫中云。十九劫壞有情。乃是空有情也。
  【□註】業道增壽減。至十三災現。刀疾饑如次。七日月年止。
  【■記】此明三小災起。而此一頌。出論第十二卷十一紙。論釋言。從諸有情。起虗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於十歲。小三災現。故諸災患。二法為本。一耽美食。二性懶惰。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謂中劫末。十歲時人。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嗔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獵師見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利刀。各騁凶狂。互相殘害。故說刀兵。又中劫末。十歲時人。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轍命終。難可救療。故說疾疫。又中劫末。十歲時人。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饑饉。多分命終。故說由饑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由二種因。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饑羸。聚集而死。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饑饉時。名為聚集。言有白骨。亦有二因。一。謂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饑荒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有運籌言。亦二因故。一由糧少。行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麤食。二謂以籌挑故場。得少榖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然教中說。若人能一晝夜。持不殺戒。未來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雞。即呵梨勒果。此言天主持來。起殷淨心。奉施僧眾。當來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能以一摶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當來決定不逢饑饉災起。此小三災。各經幾時。刀兵。唯七日夜。疾疫。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壽漸增。東西二洲。無根本三災。有相似災起。謂嗔恚增盛。似刀兵。身力羸劣。似疾疫。數加饑渴。似饑饉。北洲總無。前說火災焚燒大千世界。餘二災亦爾。
  (據瑜伽論。人壽減至三十歲。饑饉災起。七年七月七日止。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七月七日止。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七日七夜止。今俱舍云。至十三災現者。乃據減劫之極為言也。故自十歲返次送對。則十歲刀兵。乃對七日。二十歲時。疾疫。乃對七月。三十歲時饑饉。乃對七年。則與瑜伽初無異也)。
  【■記】此會釋二論。對次異同。
  (垂裕記十(十二)引什師云。婆須密。從忉天下生王家作太子。化眾人言。我等祖父。壽命極長。以今瞋恚無慧故。至此短壽。是故汝等當行慈心。眾人從命。惡心漸薄。此後生子。壽二十歲。如是展轉增至八萬四千歲也。(文)論增則子年倍父年。則自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論減。則百年減一年。則自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故一增一減。為一小劫)。
  【■記】此示名小劫。然此一增一減。亦名一轆轤劫。
  【■備】辨訛云。子年倍父句。或生人倍於父年。取其為信。未必人人如此也。百年減一之言。未詳出處。阿含云子年倍父年。增既倍倍而增。減亦半半而減。雖如此言。亦非頓增頓減。如今人壽。較古漸減。故據理以漸增漸減為是。達者詳之。
  【□註】三災水火風。上三定為頂。
  【■記】此頌明大三災起。今明三災頂處。
  (二禪。為火災頂。三禪。為火災頂。四禪。為風災頂)。
  【■記】更不過上。故三皆頂。
  【□註】如次內災等。四無不動故(初禪內有覺觀。能燒惱心。等外火災。二禪內有喜受。與輕安俱。潤身如水。故遍身麤重。等外水災。三禪內有動息。息亦是風。等外風災。四禪無內患。故亦無外災)。
  【■記】此二句頌。通明四禪有災無災之所以也。此釋與論。辭異意同。以論釋下三定。先有徵云。何緣下三定。遭水火風災。初二三定中。內災等彼故。又論稱初靜慮等。此稱初禪等。又論稱尋伺。此稱覺觀。是辭異意同也。又論云。何緣不立地亦為災。以器世間即是地故。但可火等與地相違。不可說言地還違地。今註中無此徵釋也。論釋第四定。亦先徵言。第四靜慮。何緣無外災。彼無外災。離內災故。由是佛說彼名不動。內外三災所不及故。有說彼地。有淨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害。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應。更往餘處。是則與今註辭義。詳略有異也。
  【■備】辨訛云。準俱舍論遍身麤重下。有由此皆除一句。當注其下。方可銷文。否則遍身句。亦不必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