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大小半滿言。先須分別通途言之。謂大小者。或指衍中三教因人。或指藏教三乘之人。大中大者。或指三教果頭人。或指圓教因位人。或唯指圓極果人。小中大者。或指三藏菩薩人。或唯指於佛果人。大小既然。半滿亦爾。
  【□註】然文意正明昔部權實。而復明大小者。須知權通偏教。而未的顯權中三藏小機。歷前四時。與大相隔。直至法華。方得入圓。故論權實。復明大小。雖明大小。不出權實。如下(文)云。重舉前四時權。蓋指此小機也。
  【■記】此釋復明大小之意。初二句。推意牒文。須知下。勸辭。權通偏教者。謂通其藏通別之三教。既是如來權巧垂示。故可稱偏也。權中三藏小機者。的指歷前四時之鈍根也。法華入圓者。舍利弗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五百弟子言。我今乃知實是菩薩等也。故於權實之外復明大小。則義方周足矣。
  △二別列昔日麤妙二。初明頓部二。初隔異非本懷。
  如華嚴時。一權一實(圓實別權)各不相即。大不納小。故小雖在座。如聾若啞。是故所說法門。雖廣大圓滿。攝機不盡。不暢如來出世本懷。
  【□註】一權一實。釋權實不同。大不納小。釋大小相隔。今此正當大隔於小。故小雖在座。如聾若啞。釋籤一(十一)云。華嚴。大機尚隔於別。小機被隱。一向不聞。是故但立頓大之名。不立一乘獨妙之稱。非佛本懷。良由於此。華嚴頓大。尚非本懷。況復鹿苑。故三藏教首。及以部內麤尚未周。故妙號都絕。方等般若。比說可知(文)。
  【■記】此明華嚴頓大之教。若對法華尚隔於別。又以小不聞大。不立一乘獨妙之稱。故不暢佛本懷也。三藏為首者。三藏為四教首。乃淺中之淺。豈可稱妙。及以鹿苑會上。部內所詮即通之麤。尚且未周。況圓教之妙。故妙號都絕。都絕者對不絕而言。以乳。及二酥。若約部通奪。則非本懷。如約教別與。亦容有妙。故未都絕也。
  △二麤法須開顯。
  所以者何。初頓部有一麤(別教)一妙(圓教)一妙。則與法華無二無別。若是一麤須待法華開會廢了。方始稱妙。
  【□註】所以者何。此徵起釋出不暢本懷之意。皆由在昔不能開麤顯妙。故此以下歷部揀教。明判明開。
  記此徵釋意。謂初頓部等文明判。須待法華等文明開。
  【□註】初頓部等。於此別明頓中麤教。須待開會者。以時人謂華嚴勝故也。
  【■記】此判華嚴一麤。時人。指宏賢首宗法師。華嚴鈔云。法華疏嘆身子三請。云餘經無此殷勤之請。唯華嚴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可為連類。而彼因人。請於因法。此請佛慧。故亦不同。今番法華。劣於華嚴。謂彼是一家請。此是三家請。彼是聲聞請。此是菩薩請。彼唯三請。此有五請。彼唯因人請。此有佛請。便謂華嚴勝於法華。故釋籤云。自古弘經諸師不曉佛意。見華嚴事廣文長。菩薩致請。謂華嚴加勝法華。近代已來讀山門教者。仍有此說。人師但以請主勝劣相形。不曰法華觀智勝此。而近代匠者。以教體謂勝法華。豈非悞耶。是故今文判後。遂開其一麤。以顯法華獨妙絕圓也。
  【■備】此指古師華嚴鈔。非清涼師之疏鈔也。辨訛曰。此是觀師破的之論。荊溪云。佛說華嚴。一不攝小機。二不開權。三不發迹。故未暢本懷。清涼從荊溪習學。故解華嚴時。全將法華開顯圓意會入。如玄談以教起因緣為初。即言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釋妙嚴品初。始成正覺。即將法華久成之意點入。處處將開顯圓會入。始末皆然假若法華不來此土。則釋此經者。全昧開顯。何能轉麤成妙乎。私謂華嚴經文。亦微逗一二語發迹。但不若法華明顯全彰。故荊溪判為未發迹也。清涼大師既知開顯。疏華嚴理合如斯。來哲但當以精研教觀為務也。
  △二判三漸。
  次鹿苑。但麤無妙(藏教)次方等。三麤(通藏別)一妙(圓教)次般若。二麤。(通別)一妙。(圓教)。
  【□註】此約相待判前部中麤妙也。
  此斷文判前三漸可知。
  △三今經獨妙二。初開昔部二。初開偏麤成妙。
  來至法華會上。總開會廢前四味麤令成一乘妙。
  【□註】此開前四味重中三教之麤。成今一乘妙也。且昔部中三教權人。來至法華。一向須開。若三教權果。本是圓果。豈可更開令成圓佛。若對機之權。亦不妨論開。如云開丈六垢衣等也。
  【■記】初一行。明開麤教成妙。統紀云。開前四味麤。會前四味麤。廢前四味麤。故冠一總字。曰開會廢也。前四時兩教二乘。三教菩薩。人教理行。差別之麤。至今法華。咸皆微妙。故云成一乘妙也。且昔部中下。明開麤人成妙。言三教權人。一向須開者。以其所稟麤教既開。故其能稟麤人亦當開也。蓋由依麤教修行。作能造至三百四百由句而已。終未能至寶所故。所以一向須開也。三教權果不開者。妙玄云。何處別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說也。當知只隱其無量莊嚴之身。現為文六身耳。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即向身是圓常身也。
  【■補】對機之權論開。如云開垢衣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