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法中皆為通塞。若能善此通塞妨障。復善說法導達人心。方可名為教授知識。示教利喜者。指授為示。教詔為教。令彼得益為利。見他得利故喜。轉破人心者。法輪既轉。則能破彼無始妄想之心也。而行者得是解行具足教授已。當自揣摩。若能自己方便。可得獨行。或妨難未諳。義當親近不宜捨也。
  【□註】教授者。輔行四下(六)云。宣傳聖言。名之為教。訓誨於我。名之為授。(文)通名善知識者。法華疏云。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文)。
  【■記】付法藏云。習近聖法得至涅槃。由善知識。阿難白佛。善知識者。是得道半因緣。佛言。不也。善知識者。是得道全因緣。阿難當知。此閻浮提。除大迦葉舍利弗。其餘眾生。若不遇我。無解脫期。是故我言。善知識者。能大利益。增一云。莫與惡知識。與愚共從事。當與善知識。智者而交通。若入本無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人。惡名遍天下。善知識反此。是故須親近。大論有二因緣。得無上道。一者內自思惟。二者得善知識。大經阿闍世王。來至佛所。佛告大眾。菩提近因。莫過善友。闍王不遇耆婆。當墮地獄。是故須近真善知識也。略明具五緣竟。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上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下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註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訶五欲二。初總牒。
  第二訶五欲。
  【□註】止觀四(二十)云。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牽人入諸魔境。雖具前緣。攝心難立。是故須訶。乃至此五過患者。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氣。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舌則爛。如蜜塗刀。舐之則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齧。上代名僧詩云。遠之易為士。近之難為情。香味頹高志。聲色喪軀齡。(文)五中皆有依正二報。
  【■記】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縶狗鹿魚蛇猿鳥。狗樂聚落。鹿樂山澤。魚樂池沼。蛇樂穴居。猿樂深林。鳥樂依空。六根樂六塵。非淺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降伏。總喻六根。大師對之。謂眼貪色。色有質像。如狗貪聚落。耳貪聲。聲無質礙。如鹿貪深山。鼻貪香。如魚貪池沼。舌引味。如蛇貪空穴。身著觸。如猿貪深林。心緣法。如鳥貪依空。今不言法。但明五塵。故云五塵非欲。而其中別有一種可愛滋味。能生行人須欲之心言五欲也。大論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之所惱亂。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如愚人貪果。上樹食之。不肯即下。人伐樹。傾墮而死。可見五欲。乃喪身之所。而人何苦近而不遠乎。憋音匹。嗔也。惡也。
  △二別釋五。初訶色欲。
  一訶色。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高眉。丹脣皓齒。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等。
  【■記】註中缺別釋訶色之文。今為釋之。如智論云。若人著色。諸結使火。盡皆熾然燒害人身。如火燒金銀。煑沸熱蜜。雖有色味。燒身爛口。急應捨之。又能棄者。不得棄火而留金。要當金火而俱棄。如頻婆娑王。以色故。身入敵國。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為害如是。色固可訶也。止觀云。色欲者。所謂赤白長短。明眸善睞。素頸翠眉。皓齒丹脣乃至依報。則玄黃朱紫諸珍寶物。惑動人心。如禪門所說。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如難陀。為欲持戒。雖得羅漢。習氣尚多。況復眾生具縛者乎。國王躭荒無度。不顧宗廟社稷之重。為欲樂故。身入怨國。此間上世。亡國破家。多從欲起。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即其事也。觀經云。色使所使。為恩愛奴。不得自在。若知色過患。則不為色所欺。如是訶已。色欲即息。
  △二訶聲欲。
  二訶聲。謂絲竹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聲等。
  【□註】絲竹者。絲曰弦。竹曰管。具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環珮者。在指者為環。珮謂珮帶。並是飾女身者。歌詠者。止觀四(二十一)云。即是嬌媚妖詞。淫聲染語。(文)輔行四下(十二)引提波延那仙人。聞舍脂語失通。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住。聞甄迦羅女歌聲。失諸禪定(云云)。
  【■記】此釋聲之過患。為害非細。固當訶也。情與非情。俱有音聲令人起欲。先明絲竹環珮。皆無情之聲。今言絲竹。舉八音之二者。所謂令左右相擊以起樂也。環珮。即琳琅玉珮等類。並是女身分上之莊飾者。令聞者有生欲之過。次言歌詠。乃有情之聲。初一行。引止觀正釋。次二行。引輔行以證其過。仙聞語而失通者。佛未出時。帝釋常詣波提仙人所聽法。舍脂夫人疑云。帝釋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