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資益色身。故須具足。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運也。淨戒。乃趨極果之正因。結道場之妙業。故當先持之清淨。以離惡道也。靜處乃用功入道之地。所謂探珠宜浪靜。急水取應難也。息緣乃攝心要法。所謂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也。善知識乃得道全因緣。所謂嬰孩須傍母。弱羽必纏枝也。
  △二別釋五。初持戒清淨。
  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淨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註】法界次第上(十二)云。戒以防止為義。(文)戒疏上初云。梵語尸羅。大論云。秦言性善。亦云清涼。以其能止破戒熱惱。從能得名。亦名波羅提木叉。譯言保解脫。又名淨命。亦言成就威儀(文)。
  【■記】防非止惡曰防止。大論乃什師所譯。故曰秦言。性善者。性本自善。無所染污。戒體然也。清涼者。破戒人欲火炎燒。戒能防止也。保解脫者。謂能保持三業。離諸繫縛也。淨命者。清淨自活。永離邪命也。成就威儀者。威嚴可畏。儀軌可則也。
  【□註】如經中說者。遺教經也。輔行四上(五)云。引證道定。復以律儀而為根本(文)。
  【■記】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貧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以異也。乃至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弗令毀缺。輔行下。釋證意。
  【□註】在家戒者。五戒。八戒。於五更加不坐高廣牀。不著華鬘衣。不往觀聽歌舞。故名八戒。
  【■記】五戒者。殺盜淫妄酒也。四分律明有四種不同。一但受三歸。名無分優婆塞。二受一戒。名少分。三受二三四。名多分。四具受。名滿分優婆塞。如五戒全缺。則人間路絕。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羅根本。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嶽。在方違五帝。在人違五常。在身違五臟。故佛成道未轉法輪。先為提胃長者授五戒法。名為人乘。居五乘之首。由茲五戒運出三途也。又五戒者。四性一遮。俱舍云。遮中唯離酒。為護餘律儀。若論制已有犯。性上加一制罪。八戒者。六齋日受也。論問。何以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有言昔時所行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至佛出世告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以是功德。能至涅槃。如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若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少者上啟天帝。帝釋諸天。悉皆不悅。歎言。諸天眾減少。阿修羅熾盛。多者心皆歡喜。讚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復次此六齋日。所在丘聚。有持齋受戒者。惡鬼遠去。住處安隱。是故以此六日持齋受戒。福德增多。不坐高廣大牀者。準四分。迦留陀夷。預知佛來。即於道中敷高好牀座。佛知內懷弊惡。告諸比丘。此痴人。但自為己。乃訶責結戒。若作繩牀木牀。足應高如來八指。過此則犯。阿含云。下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名高廣大牀。則違佛制矣。不著華鬘衣者著布帛服宜矣。
  【□註】出家戒者。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此云學戒女)。
  【■記】比丘戒相有二百五十。比丘尼。通稱女為尼。大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門後。尼眾篇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滅正法五百年。後為說八敬。聽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今時不行。隨處法滅。會正記云。佛成道後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阿難傳八敬向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彼云頂戴受持。八敬者。頌云。禮不罵謗不舉過。從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請自恣。尼之戒相略有五百條也。沙彌。此云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眾生也。意言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也。唐譯寶利摩那路迦。此翻勤策。有男女之別。自七歲至年十三。皆名驅烏沙彌。十四至十九。名應法沙彌。二十已上。方稱名字沙彌也。其所戒相有十。尼眾亦然。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四分謂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云少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十誦云。六法練心也。能持六法。方與受具。二年者。練身也。可知有胎無胎。事鈔云。式叉尼。具學三法。一學根本。謂四重是也。二學六法。即羯磨所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是也。三學行法。謂一切大尼戒行。並須學之。若學法中犯者。更與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彌尼上坐。六法頌云。染心相觸盜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戒非時食及飲酒。是名式叉學六法。大論問。沙彌十戒。便受具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後得受具戒。答。佛世有長者婦。不覺妊。出家受具戒。其後身大轉現。諸長者譏嫌。比丘白佛。因此制有二年學戒。受六法。然後受具足戒。問。若為譏嫌。式叉摩那豈得不嫌。答。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譬如小兒。亦如給使。雖有罪穢。人不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