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妙玄五(三)云。行者內觀轉強。外資又著。圓解在懷。誓願熏動。更加說法。如實演布。說法開導。是前人得道全因緣。化功歸己。十心則三倍轉明。是名第三品位(文)。
  【■記】此釋勝前之所以也。前雖觀行轉明。功在自行。斯則內以誓願熏動。外則如法演說。開導前人。令彼依法修持。化功歸己。俾己觀三倍增明。二利雙修。其功德自當勝前。奚待言乎。
  【■備】有師標云。中阿含及付法藏經。俱言善知識是前人得道全因緣。毗曇云。說法解脫。聽法解脫。經論雖小。可以例知。
  【□註】止觀七(三十)云。更加說法。轉其內解。導利前人。以曠濟故。化功歸己。釋籤(五)云。故知以說法力。內熏自智令倍清淨。為說圓常。內心無著。故名為淨。化功歸己。意在於斯。問。南嶽天台皆云為他損己。及止觀中令修三術。誡弗領徒。又輔行七下(二十六)云。蚤領眾者。名成損己。益他蓋微。其如玄文。止觀。及今說法品。皆云說法開導。化他歸己耶。須知以慈忍無著之心說法則可。如云三軌備足。方可宣通。如四安樂行。方許說法。否則不許。若南嶽天台所云。蓋寄自以誡他也。如妙樂一云。今問弘經者。為名利壅己。為大悲益物。自行暗於妙宗。何殊無目而導。衣座室誡。思之自克。
  【■記】此節深談說法品位不易登也。先引止觀。以明功勝前品。次引釋籤。以證功勝所以。問中南嶽謂為他損己者。傳中敘智斷師。咨疑禪要。師云。十地法門。驚異心目。斷云。恐師位階十地。師云。吾是十信鐵輪位耳。天台謂為他損己者。別傳中述智朗請云。不審師居何位。沒此何生。師云。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僅止五品耳。止觀三術者。文云。一莫受莫著。二縮德露疵。三一舉萬里。此是外三術。內三術者。謂空假中是也。外障是軟賊。謂名譽等。當修外術以治之。內障是強賊。謂煩惱等。當修內術而治也。又輔行下。引證損己。以難今品之益己也。須知下。答辭。意明有堪說不堪說之分也。言三軌者。法華經云。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是也。四安樂行者。法華明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又一者。正慧離著安樂行。二者無輕讚毀安樂行。亦名轉諸聲聞。令得佛智安樂行。三者。無惱平等安樂行。亦名敬善知識安樂行。四者。慈悲接引安樂行。亦名夢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意謂具三軌四行者。方堪說法。反顯不具者則不堪也。若南嶽下。通指二師引己以誡眾也。如妙樂下。正明警誡。意謂己眼不明。如為人師。何異無目導引。所謂一盲引眾盲也。故教思三軌四行以誡之。
  【■補】文句云。利物慈悲為首。涉有忍辱為基。說法亡我為本。而弘經者。慈悲覆護眾生。如室。忍辱遮蔽眾生惡障。及煩惱等醜。如衣。了諸法空。亦無我為能說。安心於空。方能安他安己。如座。四安樂行。當檢南嶽法華安樂行品解。
  【□註】問今五品位說法品中。化功歸己。彼止觀安忍中。正於五品令修三術。誡弗領徒。何耶。須知雖於品中令修三術。意誡初心為他損己。又品位雖說。須守觀心。若逐外有妨。是亦須誡。
  【■記】此節問答。以釋初心說法者。當自量自裁可也。問中先明今言益。彼謂損。如何會通。須知下。答辭。意言初心弘經者。宜用彼以自警。用今以說法。庶幾於他獲利。於道無妨。不然。何如退步為妙。釋說法品竟。
  △四兼行六度品二。初標。
  四兼行六度。
  △二釋二。初引經。
  經云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等。
  【□註】妙玄五(三)云。上來前熟觀心。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虗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餘五亦如是。事相雖少。運懷甚大。此則理觀為正。事行為傍。故言兼行布施。
  【■記】此儀文引經。以證第四品之功德也。況者亦比擬意。言前品說法。雖是利他。似乎但熟理觀為要。未敢涉於事行。所謂劃地以自限也。故不若此品兼行六度之為勝也。註中引妙玄釋成勝義。初四句。校前而論超勝所以。能以少施下。明圓教行門之妙。不同前三教之麤行也。圓人。一圓一切圓。故有運心利物之能。如取一摶之食施人。令一切法皆成布施。何以故。了達此施。全體法界。法界外。更無剩法故也。故能使一切皆趣於施。是為少施與虗空等也。以其能作法界之觀。故云事相雖少。運懷甚大。此品依然理觀為正。事行為傍。故言兼也。
  △二釋意。
  福德力故。倍增觀心。
  【□註】事福資理。則十心彌盛。是名第四品位(文)。
  【■記】此明勝前之所以也。前者既未涉事。雖有理觀之功。唯有慧而無福。今藉事福之力以助之。使理觀倍加增明。故云事福資理十心彌盛。自當勝前。故稱第四品也。釋兼行品竟。
  △五正行六度品二。初標。
  五正行六度者。
  △二釋二。初引經。
  經云。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持戒等。
  【□註】妙玄五(三)云。行人圓觀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