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於是超越九劫。故九十一劫得阿耨菩提也。
  【□註】是下忍位者。戒疏上(三)云。若過三阿僧祇。種三十二相業。準望此是下忍位(文)。
  【■記】三十二相。當檢法數自知。此三十二通云相者。於有所表。覽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中王。故現三十二相也。種相之業。如上。準位是下忍位者。如四教義四云。此皆下忍智慧。能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也。所以者何。下忍智慧力強。煩惱力弱。用此智慧修行六度。能忍六蔽。不惜身命。成六度也。四波羅密滿。是性念處力。至下忍也。禪度滿。多是共念處力。至下忍也。智度滿。是緣念處力至下忍也。問。羅漢尚不能不惜身命修行六度。下忍智慧之力何能成六度耶。答。若無慈悲誓願。并積劫修行之力。羅漢智慧尚不能爾。何況下忍。今外緣慈悲誓願。久植熏修。內有法忍智慧。助破六蔽之力。故菩薩望彼聲聞。是下忍位也。
  【□註】大論云。三阿僧祇時六波羅密者。此乃事禪事智滿耳。俱舍云。道樹已前。四波羅密滿。至佛果位。二波羅密滿。此約緣理禪理智始滿。
  【■補】輔行禪下無理字。
  【■記】此釋通二論六度滿義。輔行云。此中明三祇百劫。與俱舍小異。俱舍則道樹前四波羅密滿。至佛位二波羅密滿。頌云。但由悲普施。被折身無忿。讚歎底沙佛。次無上菩提。六波羅密多。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滿。初一謂布施。次二謂戒忍。次一謂精進。次二謂禪智。如次對四句。由讚歎底迦。其超九劫。故從毗婆尸佛九十一劫。禪智二波羅密滿。若準大論。三阿僧祇六波羅密滿。亦不相違。大論三阿僧祇但事禪智滿耳。若至樹王下。亦是緣理禪智始滿。
  【□註】觀音玄下(三)云。問。依三藏說。釋迦彌勒同時發心。一超九劫。何意二佛俱成賢劫中佛耶。答。釋迦值弗沙。促百劫。彌勒值諸佛。何必不促九十一劫耶。(文)記下(四)云。彌勒值佛必有超劫。恐梵文未至(文)。
  【■記】此引料簡二佛同成於賢劫也。且據釋尊超劫。而疑彌勒不超。何得同成一劫之所以也。答中舉釋尊因中值弗沙。得促百劫。以例慈氏值諸佛。亦當促九十一劫耳。記下明彌勒必有超劫。所以得同成於賢劫中也。
  △二果滿願遂四。初成道經時。
  次入補處。生兜率。託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為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位。
  【□註】補處者。前佛既滅。而此菩薩即補其處。故云補處。(文)此下具八相。一從兜率天下。二託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然此八相通大小乘。舊謂大無降魔。了魔即法界故。小無住胎。不談常住故。且華嚴中列降魔相。豈小乘耶。故先達云。成道必降魔。託胎必住胎。若開住胎。即合降魔在成道內。若開降魔。即合住胎在託胎中。但存沒不同耳。
  【■記】菩薩補處居兜率者。其猶儲君當紹九五之位。必先暫住東宮也。華嚴經云。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魔王軍眾。其數無邊。種種殊形。甚可怖畏。眾生見者。無不驚懾。悉發狂亂。或時致死。如是魔眾。徧滿虗空。如來見之。心無恐懼。容色不變。一毛不豎。不動不亂。無所分別。寂然清淨。住佛所住。具慈悲力。諸根調伏。心無所畏。非諸魔眾所能傾動。而能摧伏一切魔軍。皆使迴心。稽首歸依。然後復以三輪教化。令發道意。永不退轉。當知是文列降魔相。又離世間品亦有降魔文。若言大無降魔。小乘則有。而華嚴所列之文。豈是小乘教耶。所以古明大小八相之異。乃開合之殊耳。
  【□註】若大小義。約真中分。以華嚴中所列八相。是大乘故。但小乘八相皆劣。大乘八相難思。若爾。別相亦難思耶。以同詮中故。證道同圓故。今是小乘八相也。
  【■記】此明大小八相義別。謂大乘八相。依中道妙理而示。小乘八相。依偏真而示。故有勝劣之殊。釋籤云若權教中三藏佛。但云八相。相相皆劣。大乘八相。一一於中皆具八相也。問。若言大乘八相難思。則別教佛八相亦難思耶。答。別教所詮但中。圓教詮不但中。但不但雖殊。所詮之中不異。又別教登地與圓既同。佛示八相亦難思也。末句結今小乘八相。然此小乘八相中。前四相如初卷已見。後四相在下文釋。若欲具知。當閱四教義。
  【■補】大乘一相具八相者。如華嚴云。菩薩於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初生。為童子出家。苦行。成道。轉法輪。般涅槃等是也。
  【□註】降魔者。四教義三(五)云。即於菩提樹下。破萬八千億魔兵魔眾。魔王敗績。魔兵退散(文)。
  【■記】此釋第五降魔相。如止觀云。三藏初伏四魔。坐道場得菩提道。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入魔。此二共破死魔。道樹下得不動三昧。變三玉女。破八萬億兵冠劍皆墮者。是天子魔。輔行引大集云。天主初令諸軍。次遣太子。次遣三妃。皆不能壞。後自領軍。為佛所降。大軍退散。王顛倒墮。冠蓋劍三。各在一處。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