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放光。思益梵天來。與諸菩薩互相問答。然經明文殊等行。迦葉空生諸聖。皆有酬唱。今獨指網明者。發起是經故也。
  楞伽。
  【□註】翻不可往。
  【■記】楞伽。城名。在摩羅那山頂。華嚴論云。其山下瞰大海。上大下小。無路可上。城乃眾寶所成。光映日月無門可入。而此山城。為摩婆羅大夜叉王所據。具大神通者。方能升往。喻自覺聖智境界。非言思可到。非寂嘿可通。惟不思議者證入也。
  楞嚴三昧。
  【□註】楞嚴翻健相。三昧。翻調直定。亦云正心行處。
  【■記】智論云。楞嚴。秦言健相分別。謂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也。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調直定。四教義云。通言三昧。名調直定。真諦三昧。離愛見為調直。俗諦三昧。以稱機為調直。中道三昧。無二邊曲為調直也。正心行處。智度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此言正心行處是。心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正心行處。則端直也。源洪師言。大佛頂首楞嚴經。翻一切事究竟堅固。當智者時。經尚未來。此指首楞嚴三昧也。
  金光明。
  【□註】金。即法身。光即般若。明即解脫單法立題。
  【■記】玄義言。金光明。分即三德。皆約性體。具金光明真實名義。謂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
  【□註】玄文順古。復約譬喻一釋。格他譬法不周。
  【■記】此因玄文。復約譬釋。故今釋之。玄文明古有三家釋題。一。數論家。金。比法身。光。比般若。明。比解脫。大師破曰。數論但明真應二身。若以二釋三。於論不便。若取經文。無處明三德。若便作義解。何義不通。而獨譬三德。既違已論。又不會經。非今所用。二。地人言。金質有光明之能。如法性從體起用。自有般若解脫之力。但作體用二義。不須分光明異也。大師破曰地論幸明三佛。三佛釋題。於義自便。而棄三身。從體用者。則非論義。若新舊兩本。並說三身。不道體用。亦違己論。復不會經。進退何之。非今所用。三。真諦三藏言。金光明。譬三種三法。謂三身。三德。三位也。譬三身者。金體真實比法身。光用能照。比應身。明能遍益。比化身。譬三德者。金。有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比法身常樂我淨四德。光。有二義。一。能照了。二。能除暗。比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義。一。無暗。二。廣遠。比解脫眾累永盡。普益有緣。譬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體顯。如道中了因位。明無瑕垢。如道後緣因位。大師破曰。三三之釋。三義不了。且有三過。一。因緣不通。二。有乖圓別。三。不稱法性。破已而即順之。約譬釋言。當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橫法門。乃稱法性無邊之說。徧譬一切竪法門。乃稱法門甚深之旨。方合經王一切遍收。此義淵博。且寄十種三法為初門。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識。三道。此之三法。該括始終。甚深無量。是謂約譬一釋。格他不周也。拾遺記言。譬喻一釋。為諸師解金光明。為世物象用。譬如來深法。諸師雖用譬顯法。其實不知法相圓融。隨名局解。故不能遍喻諸法。大師欲示金光明海。無法不備。無法不融。故順之。以金光明三字。為譬具足。比佛所遊。是則略而十種。廣則一切法門。一一互融。皆不思議。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廣顯性體圓具諸法是也。
  【■補】記中以二釋三。己宗則壞。于論不便。此破違宗。若取經文。無處明譬三德。此破乖經。因果不通。因與果相違也。十種三法者。三道。苦。惑業。三寶。佛法僧。三身。法報化。三涅槃。一性淨。即實相。二。圓淨。即惑淨理圓顯。三。方便淨。即善巧淨。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以此真性為道。二。實智菩提。即能照之智。三。方便菩提。謂善巧化用自在。三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謂真如自性常住。二。引出佛性。謂性由修顯引出。三至得果佛性。謂證得果位顯發。三識謂七識。八識。九白淨識。又一。真識。謂真心。二。現識。變現根身世界。三。分別識。三大乘。一。理乘。謂理性。二隨乘。即智隨理運。三。得乘。即得果。自解脫。得機。令他解脫。三般若。一。實相。即實體。二。觀照。即照智。三。方便。善巧化用。
  【□註】其如經題。是法非譬。
  【■記】或謂。大師既順古以喻顯法。何又自立附文當體二種釋題。故今釋之。如記言。雖然順古以喻顯法。其如經題是法非譬。故後自立附文。當體三種解釋。斥彼推喻疎遠。依經就法。方為親切。斯由大師。深解法性。具金光明真實名義。究竟成就也除法性外名言。皆無實義。是金光明三種法門。舉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不橫。絕思絕議。是秘密藏佛所遊處也。
  【□註】又不可以被利鈍機。雙存法譬也。
  【■記】此遮雙存以被二機。
  【■補】遮雙存者。玄文問。舊言此經說譬得名。云何矯義而依文耶。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執喻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