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在因涅槃三德在果其三軌者非因非果而通因果以通果故由是玄文以三法妙而在於果以通因故玄文或云從性德三法起名字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所以十種三法之內無三軌者由十種別對迷悟三軌通在十中篤論其體乃非因果今明不二正約三軌非因非果以辨不二或唯在因或唯在果則因果異矣故今文意三軌在因名為三因三軌在果名三涅槃不顯云者既云心因即是三因故不別提三之一字以軌顯之又且從無明心因以說故無明心因能具三軌。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文心以三軌為因者既云此因乃是指前三軌之因似合此文細究文意是大不然此因二字乃指心因何故心因能成於果由此心因既具三軌軌通果故故成果時名三涅槃圓通不了三軌通果却定在果。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
  因之與果皆是三軌故云無殊籤云前文明位之始終則約凡位一始終(五品始相似終)聖位一始終(初住始妙覺終)今明三法始終故須始凡夫一念終在顯彰聖位故今別以理即為因其在斯矣今文乃以三軌即一為不二爾。
  △二立疑解釋二初立疑。
  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果所證者證於三德因已具軌軌即三德何不住因然對果有因既在事異豈可永住必當求果也因所具德乃是理同縱至於果亦不離於因所具德故下文云實惟住因也。
  △二解釋二初釋二初略釋二不二二初別釋二初釋二。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
  迷之為言通該能所三道為能三軌為所一者由迷心因之三軌遂於能迷之三道各計為實二者所迷三軌本如來藏一心三法六道菩薩迷心因之三軌各於資成少分計實聲聞緣覺迷心因之三軌各於觀照少分計實。
  △二釋不二。
  若了迷性實惟住因。
  孤山乃以了屬名字故正義云若了迷心即三諦性實惟住佛界名字之因今曰了之一字克從法體即是究竟果佛之智而為能了從位通辨可通名字已上五即而為能了從別而論以研為修以了為解雖了屬名字亦不可以住因因字為名字位名字能了理即之因故曰住因其迷性者即是理即所迷之性雖然名字亦通為迷迷之法體還是九界屬理即爾。
  △二總釋。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故久研此理即之因由此心因具三軌故是故可研此因若顯名之為果既云因顯名果必對未顯名因成因果二又既是因顯名果斯則果全是因故因果不二故此一節乃當總釋二與不二。
  △二廣釋二不二二初釋不二。
  祇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
  一理之體非因非果因之與果皆不出此故云理一因既全是此體故云用此一理為因果亦全是此體故亦應云用此一性為果其不云者下云理顯顯乃是果義同用此一理為果。
  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一理非果無復果名亦是非因復何因號。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因果即理故泯理亦無名故亡。
  △二釋二初法。
  秪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
  圓通云亡智者亡理之智此偏失也指要云即上事理頓亡之智此其得也今曰亡於因果之事并亡理性之理指此事理能亡之智故曰亡智圓通云理何自亡須由智泯今曰理若本不是亡此智何由可泯由稱理為智故智可亡理文心云上言泯亡且寄理顯須知亡智通乎始終今曰稱理之智亦無始終言親疎者正義約利鈍二人合為諸師不取言厚薄者有對有各對則三惑全在為厚除去一二為薄各則三惑各歷斷位厚薄可知圓通云親疎淺深可通六即迷有厚薄唯在五即由妙覺無惑今曰約位論斷亦通妙覺有最後品名之為薄文心云由疎親故所以分五今曰應該六即以下文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則全淺全疎屬理即也指要云以智分惑今曰從文雖然約意不爾智是順理之智即以頓亡為體豈可分惑為厚薄耶約情說智故有親疎由智親疎分惑厚薄親疎之言就法在智功歸有情。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
  迷有厚薄故三惑斯分智有淺深故六即而揀惑本一體故曰強分理本無位故曰義開。
  △二喻二初通喻四法。
  故如夢勤加功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
  夢喻智也空喻惑也幻喻因也像喻果也夢體雖虗夢事宛爾實相之智智體雖亡而智用不失以用即性性即無作故同夢中所為其實不曾作作以空喻惑空但有名而無真實問空名者能喻也惑絕者所喻也為將空名直喻於惑為喻惑絕答且置於名今乃以空直喻於惑惑絕之處如無於空以空體本無無無所無惑體本絕絕無所絕不同圓通惑但有名名即叵得泯絕不生若依彼意以名喻惑幻像喻因果者喻前文義開六即因滿果圓者圓通云別在妙覺方名果圓今曰此門因果有通有別若一向別如前所示理即為因妙覺為果若通論者因通真似果通分極今文因果乃約通論若以似因為滿故初住果亦得名圓文心云前三喻體不可得後一喻任運所見今曰像雖任見而今文意喻叵執取指要云勤修慧行如夢作為都無所辨惑但有名如空無實知無即絕因無能感故如幻果非所克故如像解脫稱實四皆無作因果既爾何有二耶今曰義理雖爾文意不然今文意者雖如夢幻空像不妨法法宛然是以用智斷惑因滿果圓故下別釋空像中云像實故稱理本有空虗故迷轉成性豈非文意在不二而二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