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其數無邊。不如於暫時間。端心靜慮。
  【科】又如諸部大乘經中。說無生之理。遣人修道學慧。
  【科】疑曰。准依此教。佛讚無生。業行之中。特為尊勝。彌陀經等。勸往西方。厭患娑婆。願生淨土。
  【科】生為患主。生盡患除。捨生求生。患因漸廣。何不作無生行。以悟法身。念佛色形。生因不了。設生彼國。與此何殊。但觀無生。去佛不遠。心即是佛。何假別求。
  准般若經。見有生滅。皆是虗妄。非真實有。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歎苦惱。但斷其生。而死自滅。不知斷生。終不離死。即此中意也。
  【科】此業既專。幸示深趣。
  專。自是也。言自為善之。定有深旨。願聞之也。
  【科】通曰。行緣教起。並為利生。教說不同。良由器別。
  【科】何者。
  【科】汎論根器。略有二意。一者業深。二者行淺。業深之侶。可學無生。行淺之流。要生淨土。
  【科】夫論作業。凡有二條。一者倒還。二者出離。
  【科】言倒還者。雖學佛法。但為名聞。不懼當來生死懸險。貪求勝解。轉執人我。自是非他。不受三業。語宣無相。着相熾然。設學無生。將為伎藝。見他念佛。即橫瞋嫌。致使行人。心懷退沒。口宣妙藥。畏不能服。反喫諸餘動病毒藥。是心為業。心乃浪遊。心既不諦。未能看守。自云我解。勘撿全無。不覺命絕。却沈生死。逡巡受苦。解脫未期。此為倒還也。
  妙藥。所謂實相常住之甘露也。終日口說。心未曾味。故曰不服也。非特不味。亦執差別。夭傷慧命。如服毒也。逡巡。却去也。此業似進却退。故云倒還也。
  【科】言出離者。復有二門。一者無生。二者有相。
  【科】言無生者。謂守恬靜。了別外緣。有無二相。善知取捨。制心任運。不住二邊。口說心行。隨事勘撿。若違若順。心得均平。且如炭火吞食。口飡吞食。暢悅無歎。喫火食炭。不殊吞食。諸違順境。並得如斯。堪任娑婆。久居不退。迴茲穢國。翻作淨方。功力既然。即成出離也。
  恬。靜也。飡。嘉飲。旨口無歎。吞喫火吞刃。腹不燒穿。一事若斯。其餘可知。故曰並如也。是皆上位之所作也。若如此。則理居淨土。設由穢國。真變瓦礫。隨心土淨。蓋斯之謂也。
  【科】言有相者。垢緣障重。無相難成。若在此方。諸苦彌積。守心內靜。散境外牽。心逐境移。無生叵悟。心緣一佛。想念彌陀。惡業不為。求生淨土。見他別業。讚善顯揚。聞說他非。不生輕毀。繫心一處。遠想西方。三業相扶。定生彼國。亦成出離也。
  簡國於諸方。故曰繫一。立域於十萬。故云遠想。非特無相。是能出離。故曰亦成也。
  【科】幸各以根驗教。契者當行。自委業深。位居不退。未勞取相。願生西方。行淺之徒。未免流浪。無生要證。始得出纏。口誦無生。作者非一。據其證者。百無一人。欲得無生。要由勝境。所以求無生見佛。用作證緣。久住閻浮。常逢善友。雖聞正法。說者是凡。日夜恒聞。未證理故。
  口誦無生。作業不純。故云非一也。或心口各異。言行相乖。謂之非一亦得。
  【科】推摩經云。終日說法。不能令人證滅修道。即是戲論。非求法也。設使來生。遇善友。起今因。還為戲論。不如求生淨土。且絕輪迴。登入寶林。一聞正語塵妙法忍。應念圓明。
  日夜說聽。證悟無分。因果響應。轉成戲論。夜以繼日。勤勞無功。故云不如等也。近超三界。故云且絕。終滿足果。故曰圓明也。觀經云。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乃至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又曰。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矣。
  【科】詳此兩緣。勿煩猶預也。
  【科】第六涅槃經云。阿難厄魔。文殊往救。大品經云。魔王變作佛等。人不能知。優婆麴多經云。魔變作佛。尊者頂禮。
  涅槃出於憍陳如品也。阿難比丘。在娑羅林外。去此大會十二由旬。而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撓亂。以此因緣。不來至此大會之中。佛勑文殊往救。即為說大神呪。文殊受已。至阿難所。在魔眾中。發大聲說。魔王聞已。發心捨業。即放阿難。文殊師利。與阿難俱。來至佛所。阿難見佛。至心敬禮。却住一面。廣如經說。大品經出在夢誓品。文曰。菩薩摩訶薩。不久行六波羅蜜。乃至未入菩薩位。為惡魔所撓。須菩提。惡魔變化作菩薩身。說種種之事記菩薩。菩薩聞已。心生輕慢。謂我已得。輕毀他人矣。付法藏傳第二卷。廣說麴多跡。今稱之而名麴多經也。優婆麴多。唐言近護。出佛滅後一百年。而得六神通。大阿羅漢。當爾時為閻浮提大導師矣。廣見彼經。及大論第十。並娑婆論。第一百三十五卷。
  【科】疑曰。阿難果證預流。尚被魔撓。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魔能化佛身。為人說法。淺行菩薩。皆不覺知。尊者麴多。道窮無學。見魔變作佛。不免歸依。今欲想彌陀。臨終見佛。此皆魔境。豈可依憑。所見若真。特為要藥。如逢魔像。虗入邪決。
  佛之真形除病勝緣。教令見之法。真為要藥也。天魔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