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遶名中千千箇中千外有鐵圍山遶名大千若筭其數乃有百億故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
  證誠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留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彌陀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有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阿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慇懃叮嚀勸往生也。
  問諸佛化導平等何故彌陀偏接娑婆答諸佛化導雖等不妨各有因緣故世人至於嗟歎之時亦稱阿彌陀佛有緣之驗於斯顯矣。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不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往生耶。
  答曰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在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
  一信心二進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慧心六不退心七戒心八護心九願心十迴向心。
  十波羅蜜等。
  一施二戒三忍四進五定六慧七方便八願九力十智若說六度六攝後四若開十度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後得智攝又後四度助前六度令得圓滿方便助前三度願助進力助禪智助般若也梵云波羅蜜此云彼岸到即到彼岸也彼岸有二一者行十度究竟名到彼岸二者生死為此岸煩惱為中流涅槃為彼岸謂行此十度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名為彼岸。
  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初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種住。
  十住者一初發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廣說如華嚴瓔珞。
  此約自力此具縛身卒未得生淨土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向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是故十住毗婆娑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此云不退轉)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好道相善亂菩薩法。
  我佛正法小乘即有無常無我寂滅法印大乘則有一實相印依之行必登聖果外道則不然迷惑邪見所說之法其相似善而實非善以邪亂正人不能甄分深成障道。
  二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
  濁世惡人見修道者不能成人之美反宣破毀之言漢書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子多詐狡獪名無顧。
  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人天之果非無漏善暫樂還苦名為顛倒梵行淨行也。
  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悲。
  慈能與樂二乘雖七品行慈而眾生不得其樂諸佛菩薩興慈運悲拔苦與樂眾生實得其樂故名大慈。
  五者唯有自利無他力持。
  前四種難非凡斥小此難大乘之行唯自無他既闕外緣故亦難也。
  譬如跛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故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因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行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引十住毗婆娑論者彼論第四卷易行品中明阿毗跋致行相甚難可得因別開方便說易行道云佛法有無量門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即苦水道乘船則樂若人能念十方佛阿彌陀佛等亦可疾得阿毗跋致前列外道相善等五義是智者大師撮彼論意略述難行之事。
  若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麤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麤相謂劣應身如釋迦丈六軟草為座等細相謂勝應身如釋迦巍巍堂堂天衣為坐等。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
  煩惱即見修九十八使伏謂暫制不起滅謂永斷其根。
  得生淨土隨分得見麤相菩薩見微細相。
  菩薩雙斷煩惱所知二障故見細相。
  此何所疑故華嚴經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第六疑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
  邪見攝五利使三毒攝五鈍使。
  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耶。
  答曰得生彼國有五種因緣故得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故得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音皆說苦空。
  苦集滅道各有四行苦空但空是苦諦下二行小乘可爾今此不爾豈可彌陀唯談小行應明苦不苦亦苦亦不苦非苦非不苦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圓音普應佛意甚深依義不依文方契教旨故涅槃云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又有漏凡夫生彼初見彌陀麤相聞有作生滅四諦苦空法後得阿毗跋致見彌陀細相方聞無作四諦圓妙之理經中且約凡夫初生故云苦空。
  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