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般之為入。又可知矣。
  常氏法起跋大彌陀經。略曰。現在會中二法王子。於彼佛土。智慧威神。德業輝光。最為第一。入則坐侍正論。出則揚化他方。於彼剎中。不失現在。次補佛處。相繼出興。到此。則安樂舊號。轉而為眾寶善集莊嚴矣。約其依報住處。盖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宮。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

  願偈攝生篇
  攝生七願(見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分)

  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諸無央數世界。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脩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與我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華。然燈懸繒。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願後說偈

  略云。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生我剎。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除滅諸有情。貪嗔煩惱暗。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
  (還)謹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固皆所以度眾生。唯此七願。乃所以攝引往生者故特表章之耳。
  蓮師疏鈔 眾生沒於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淵。眾生背覺合塵。佛念之。如倚門望子。援之雖殷。念之雖切。深沉不起。遠逝無還。是孤佛願也。可慨也夫。
  考證

蓮華化生
  蓮師疏云。是蓮華者。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修淨土者。若禮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作禮。佛在蓮華中受我禮敬。若念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復加之一心持名。而有不生者乎。

蜎飛蠕動
  龍舒淨土文曰。蜎飛。微細飛虫也。蠕動。微細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於人乎。故人一念皈依。遂生其國。無足疑也○或問虫類佛何能度之。答。泥洹經云。佛在世時。迦羅池中有一泥蛤。聞佛說法。即從池起。隱草根下。聽聞佛法。有牧牛人。前詣佛所。以杖插地。誤傷蛤死。即生忉利天宮。乃自述其生天之故。由此觀之。則泥蛤之上生。仗佛力也。蜎飛蠕動之類。獨不能仗佛力以往生乎。

六波羅蜜
  法界次第初門曰。此西土之言。今略出三翻。一云事究竟。一云到彼岸。一云度無極○一。檀波羅蜜。檀那。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布施。有二種。一財施。一法施也○二。尸羅波羅蜜。尸羅。秦言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三。羼提波羅蜜。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外所辱境。故名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種。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二於嗔罵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惱。法忍有二種。一非心法。謂忍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謂忍恚憂愁疑婬慾憍慢諸邪見等○四。毗黎耶波羅蜜。毗黎耶。秦言精進。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勤行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二者心精進。勤行善道。心心相續。復次。勤脩施戒善法。是為身精進。勤行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五。禪波羅蜜。禪。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繫念。學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有三種。一者世間禪。即是凡夫所行禪。二者出世間禪。亦名二乘共禪。三者出世間上上禪。亦名不共禪。不與凡夫二乘共也○六。般若波羅蜜。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菩薩以質直清淨心。行三種施。故名為檀。若於檀中能具五種心者。是時布施名波羅蜜。何等為五。一者知施實相。布施時。施人受人及財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實相正觀。以無所捨法。而隨他有所須者。能捨不吝。是為知施實相。二者起慈悲心。若菩薩雖知實相無所有。而起大慈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