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念者。恒十之八九也。嗚呼。其有負於古德者。不亦多乎。

  六時觀想篇
  論一心三觀

  淨土指歸曰。三觀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揚肇自於如來。妙悟近推於智者。所謂空者。一切皆空。三觀悉泯。蕩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觀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是則終日蕩相而諸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終日絕待而三諦熾然。故般若談空。入十法門得顯。維摩立法。三界見愛皆忘。法華一乘。世間之相常住。皆由三觀相即。致令諸法無遺。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並列而觀。不可以有無求。不可以中邊取。三一圓融。修性冥泯。豈識心之所測。何言說之能詮。故強示云不可思議之妙觀也。故龍樹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迦葉云。未聞大涅槃前。皆是邪見。大矣哉一心三觀之妙宗也。
  淨土境觀要門曰。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無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觀。了了通達。不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達。不為智所淨。亡空也非染非淨。境觀雙絕。能所頓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後耶。頌曰。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觀雙亡便是中  亡照何曾有前後  一心融絕了無蹤
  又曰。問。淨土依正。在十萬億剎外。何云惟心淨土。本性彌陀。又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耶。答。此義須約三諦三觀說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體東西宛爾邊。何妨在十萬億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體。不隔毫厘邊。即妙空也。就不一不異。二相亡泯。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遠。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遠不近。小彌陀偏云其遠。十六觀經偏語其近。既其遠近雙照。必遠近雙寂。是則遠近非近非遠。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非生非不生。今人偏執一邊。不能圓解。故十疑論云。今人聞生便作生解。聞不生便作不生解。正墮此責也。悲夫。
  考證

三諦三觀
  宗泐曰。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為法。無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諦也。妙智者。一心三觀也。三觀者。空假中也。三諦者。真俗中也。即觀有為之法。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諦者。審實不虗之謂。全諦發觀。以觀照諦。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淨土或問曰。余以性相二字釋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也。如此。則知淨土之生。唯心所生。無生而生。理何乖焉。

  觀想白毫法

  龍舒淨土文曰。齋戒潔己。清心靜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華上。身長丈六。兩眉中間。有白毫一條。八稜中空。右旋轉五遭。光明照耀金色身面。次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目開目。悉皆見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應。見佛全身。此法最為上。謂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又過於口念也。身後必上品上生。唐啟芳圓果二人。作觀想法。只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
  攷證 或問舍日觀而遽作毫相之觀。疑於故紊觀經次序矣。蓮池禪師答曰。不觀日輪而觀毫相。是自有說。良以觀門雖廣也。而標大主。則言佛便周。佛相雖多也。而表中道。則惟毫是統。盖為夫樂簡便而厭煩劇者設也。似乎越次。實則無傷。

  十六觀想法(節要)

  觀無量壽佛經。略曰。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我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云何得見。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考證

總論十六觀
  淨土指歸曰。初觀落日此有二意。一令觀日。心不馳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觀清水。復想成氷。良以彼土琉璃為地。此地難想。氷想若成。寶地可見。次觀彼國地樹池樓。至樓若成。寶土皆現。故名總觀。已上觀依報竟。次觀正報。既欲觀佛。佛必坐座。故先觀華座。又真佛難觀。要須觀像。像觀若成。真佛可見。八萬相好。但觀毫相如五須彌。此想若成。八萬皆觀。次觀觀音勢至真實色身。次修普觀。先想己身生於彼土。次觀三聖來入我心。初修襍觀。觀彼佛身。勝劣化用。能大能小。皆全法界。已上七觀。觀正報。次觀三輩往生。令捨中下。修習上品。觀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