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險惡境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塗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扶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愛網之慧力。濟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虗設。
  南無阿彌陀佛(一稱一拜四十八拜或二十四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三拜)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一拜)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藏經。智慧如海(一拜)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晨昏二課畢詣釋迦佛前稱云。
  南無娑婆教主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三稱三拜)。
  考證

娑婆
  此翻能忍。言此土眾生。能忍三毒諸煩惱故。又真諦三藏翻為忍土。謂劫初梵王名忍。為世界主也。

大慈大悲
  初門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唯心念與樂。而眾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眾生實未得脫苦。故不名大也。

釋迦牟尼
  華嚴註云。此翻能仁寂默。能仁。姓也。寂默。字也。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四妃之[讚-貝+日]。擯四太子。至雪山。自立城居。以德懷人。父王悔憶。遣使往召。辭過不還。乃三嘆我子釋迦。因此命氏。此說與折疑論不同。未知孰是○本行經云。諸釋種立性憍慢。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曰。宜字牟尼。故名○妙明折疑論曰。漢西數萬里。有國曰迦維羅。王姓釋迦。父名淨飯。太夫人曰摩耶。佛本居兜率天宮。以先佛迦葉般涅槃後。佛補處。名曰護名。實以三祇位滿。萬德果圓。宿念未周。示同生滅。駕日輪香象。托廕王宮。以太夫人摩耶為母。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毗蘭園中。右脇而生。即能縱行七步。目顧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吾獨尊。具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行好。年十九。壬辰二月八日。呼車匿鞁朱騌。遊看四門。逢僧了法。不樂王宮。亟欲修心。迨夜之央。淨居天人報曰。太子可出宮。今正是時。於是跨犍陟。僕車匿。天人捧駕。飛空而去。投身雪嶺之上。趺坐盤石。靜思六年。遂成佛果○頌曰。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歷三十城。說法度生五十年。是則共當八十壽○又梵網經云。悉達七歲家出家。三十成道。發隱曰。大藏經譜。文各稍殊。而疏主於斯。又無明釋。七歲三十。義極難辨。然則竟誰從乎。曰十九出家。六年成道。茲為近。吾從眾○佛至周定王癸酉年。二月十五日入涅槃○佛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正法住世五百年。始於周定王甲戌年。終於周貞定王癸巳年。像法住世一千年。始於貞定王甲午年。終于梁元帝癸酉年。末法住世一萬年。始于甲戌。至癸丑滿一萬年。月光菩薩出此方。說法度生。滿五十二年入涅槃。
  又詣護法神前云。
  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三稱三拜)。
  考證(詳見誓願章)
  (還)謹按前課如經呪等項。迴向等文。懺悔等法。隨人志願加入。不必拘此。他如龍舒居士。所謂行持十念於一茶之頃。為事(煩務)冗者之權教耳。否則大簡恐無以攝人之心。又如永明禪師。課定一百八事於一日之間。唯年富力強者可則効耳。否則言難適所以阻人之進。善於脩行者。當自酌之。
  考證

自酌
  成道記云。佛在日。有長者子名億耳。投佛出家。日夕精勤苦行。久無所證。佛問曰。汝在家日能彈琴耶。答。能。佛問絃太急太緩時如何。答。聲不成曲。又問絃得中時如何。答。曲韻方成。佛云。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則疲倦。太緩則懈怠。得中。則其道成矣。億耳奉教。不月餘。證阿羅漢果。由是觀之。則功課之煩簡。當自酌明矣。

  六時念佛篇
  論念佛正因

  大阿彌陀經曰。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還)謹按王居士謂佛自開念誦法門。此可證矣。他如文殊菩薩。則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大勢至菩薩。則曰。我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及觀歷代諸師。亦多以念佛三昧往生。至有日課五六七萬者。胡今人之見念佛。嗤之以為愚。何其謬哉。
  考證

文殊勸念佛
  往生集曰。唐法照甞於鉢內見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

念佛三昧
  大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