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能破地獄苦。故知若觀此心。不惟破地獄界乃至十法界一時破。

  論發願人宜發誓(梵網經有不發誓戒)

  戒疏發隱曰。期其志而必到者。願為之先導也。堅其願而不退者。誓為之後驅也。故疏稱誓為願中勇烈意。吾願雖發。若無大誓。安克有終。
  楞嚴經曰。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爇一香炷。我說是人。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蓮池禪師曰。燒身燒臂。大乘經中屢開。此得忍大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者若能用然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然亦多矣。古云善學柳下惠。不其然歟。
  (還)謹按諸佛菩薩。皆有誓願以為究竟之地。今人生於濁世而求冣上乘。不可無決定心。欲發決定心。不可無誓願。予故不效諸經(然臂)之事。而學佛菩薩誓願之規。其以學柳下惠者。而學蓮師歟。
  考證

宜發誓
  阿含經云。比丘不發誓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計。得至甘露滅盡之處。故願後必須發誓也。○發隱曰。問願多期望之語。誓類呪咀之詞。修行本擬出離。云何動稱地獄。答。誓願中之勇烈意也。呪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願為怨。以勇烈為毒害乎。世有魔師。教授魔種。閉門塞竇。險語以堅其信根。惡咀以閉其外問。終身蔽錮。累劫牢籠。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善學柳下惠
  魯男子獨處一室鄰婦之屋。夜為風雨所敗。求寄宿。男子閉門不納。婦曰。汝獨不聞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則可。在我則不可。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學柳下惠。

  西方誓文

    (弟子廣還撰)
  弟子(某)謹於(某)年(某)月(某)日。發願修持淨業。立誓于佛菩薩之前曰。弟子(某)修持淨業。願依冣上乘發菩提心。願比然臂事。發決定心。奉持齋戒。遵行日課。圓通宗法。必期如西方願文而後已。否則情隨事遷。終致退轉。空過一生。輪迴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後。若違初願。不加精進者。是則欺誑十方如來。必受譴罰。若得往生。見佛聞法。了證無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眾生者。亦同前誓。惟佛昭明。尚其鑒之。
  又詣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之前(先讚後誓)。
  讚曰。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永護法佛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論。祈禱赴凡忱。
  誓曰(誓與前同)。
  考證

三洲
  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南。名閻浮提。又云贍部。須彌山東。名弗于逮。又名弗菩提。又名東勝神。須彌山西。名瞿耶尼。又名瞿陀尼。又名西牛貨。須彌山北。名北俱蘆。又名鬱單越。四洲而曰三洲感應。何也。佛祖統紀云。北洲佛不出生。故不聞佛法。既無佛法。則韋馱不往矣。故止言三洲也。考經四方皆有佛。何言北洲無佛法。曰。北洲無佛。只言娑婆世界耳。極言四方。有無量四天下。故言有佛。

韋馱尊天
  一百十七世。世世為童真。其所作功德浩大。不能盡述。寶華琉璃光佛時成道。名普眼菩薩。釋迦如來會上成道。名童真菩薩。手持金剛寶杵。重八萬四千斤。發大誓願。若金剛寶杵壞。即破童真身。佛佛出世。擁護佛法。不見僧尼之過。頂戴鳳翅兜鍪。足穿黑履。身著黃金鎻甲○智論云。護世四天王。各有八將軍。周四天下。護助出家人。韋將軍於三十二將中。最存弘護。比丘道力微者。為魔所惑。韋將軍恓惶奔赴。應機剪除。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三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四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齋戒章
  總論齋戒

  大阿彌陀經曰。我作佛時。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
  龍舒淨土文曰。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婬慾。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婬。是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為口四業。貪欲。嗔恨。邪見。是為意三業。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為十惡。全持十戒。固上品上生。若止持五戒而脩淨土。亦中品上生也。
  考證

菩提心
  見第三卷誓願章。

六波羅蜜
  見第一卷願偈攝生篇。

讀誦大乘經典
  淨土指歸曰。大乘經典者。諸佛所師。佛果菩提。皆從中出。觀經三種淨業。并上品上生。皆言讀誦大乘。為往生之行。即法華華嚴般若涅盤等。專談淨土。諸大乘經。修淨業人。當受持讀誦。仗大乘法力。決取往生○發隱曰。讀誦者。外假熏聞。內資理觀。非文字口耳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