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無報也。但遲速耳。佛甞謂阿難云。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何。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何。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左氏謂欒武子(名書)。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黶。雖為惡而可以免[示*固]。黶子盈為善。而黶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及於難。止於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也。
  (還)謹按此文。前論因果之常。後論因果之變。今人於其常者。忽之而不信。於其變者。藉之以為口實焉。宜其恣行十惡而弗顧也。哀哉。
  考證

一粒萬顆
  藏經云。昔有惡生王遊觀林苑。見一金猫入西南地。遣人發掘。獲一銅盆。盛金錢。漸至五里。皆是金錢。王見奇事。應當問佛。佛即答言。是王宿生福報。昔毗婆尸佛時。有一比丘。於大道衢安鉢。而作是言。若復有人。能捨財寶入此鉢中。當來大富。有一樵人得三文錢。聞此語已。生歡喜心。誠心發願。捨入鉢中。去舍五里。轉加歡喜。時樵人。今王是也。緣施三錢。福報獲五里金錢。又得國王位。受福無盡○宗鏡錄云。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後盖空器而百味具足。獲金人而用盡還生。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飯。後滿閻浮提。於七日內。唯雨七寶。一切人民。貧窮永斷。由此三事觀之。餘可類推矣。所謂種一粒。收萬顆。斯言詎不信乎。

晉欒氏
  左傳。晉欒盈被愬出奔。過周。辭于行人曰。昔陪臣書。能輸力於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黶。不能保任其父之勞。大君若不棄書之力。亡臣猶有所逃。若棄書之力。思黶之罪。臣戮餘矣。將歸死於尉氏矣○盈奔齊。齊人納諸曲沃。其令尹胥午。伏之而觴曲沃人。午言曰。今日得欒孺子何如。對曰。得之而為之死。猶不死也。皆嘆有泣者○由是觀之。則武子之德。與黶之惡。可槩見矣。黶之汰侈嗜酒。又何足言哉。至於盈之善足以感人。其或泣或嘆者。又可徵也。然則武子之德。足以庇黶。黶之惡。所以累盈。不從可知乎。
  小因果說曰。有脩橋人。有毀橋人。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有坐轎人。有荷轎人。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觸類長之。皆可見矣。常如是存心以脩淨土。上品上生。復何疑哉。
  宗鏡錄曰。玉食錦袍。鶉衣藜藿。席門金屋。千駟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跡纔現。果報難逃。以過去善惡為因。現今苦樂為果。絲毫匪濫。孰能免之。猶響之隨聲。影之隨形。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處世幻之中。焉有能脫之者。經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則才命論云。貧者無立錐之地。刁[(雪-雨)/粉/大]則田逾千頃。餓者無擔石之儲。李衡則木號千奴。無禮必斃。跖何事而獨壽。行善則吉。託何事而早終。
  考證

才命論
  史記云。孫叔敖盡忠於國。及自沒。其子無立錐之地○漢書云。刁[(雪-雨)/粉/大]官尚書郎。不修德行。有田萬頃奴婢千人○魏志云。華歆效官清貧。家無擔石之儲○晉書云。李衡植橘千株。號為木奴千頭○莊子云。盜跖從者九千。橫行天下。侵暴諸侯。而享壽考○論語疏云。項託七歲為孔子師。而早夭焉。
  慈心功德錄曰。佛言善惡報應有二種。一者果報。今生作善惡業。來世受苦樂報也。二者花報。今生作善惡業。今生即受苦樂報也。
  (還)謹按果報。人所難知者。故冥然罔覺。花報。人所目覩者。而亦悍然不顧焉。謂之何哉。噫。可悲也夫。

  論十業善報

  淨名經曰。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僧肇曰。命不中夭。不殺報也。大富。不盜報也。梵行。不婬報也。所言誠諦。不妄語報也。常以輭語。不惡口報也。眷屬不離。善和諍訟。不兩舌報也。言必饒益。不綺語報也。恚嫉邪見。心患之尤者。故別立三善。
  (還)謹按恚嫉邪見。失不貪欲。必闕文也。肇云別立三善。其義未詳。或曰。三業不行。邪變三善。未知是否。

  論十業惡報

  楞嚴經曰。佛謂想愛女色。心結不離。故有婬慾。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絕。是等則以欲貪為本。食愛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彊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食餘眾生。亦復如是。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若此。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窮百千劫。常在纏縛。此殺盜婬三者為之根本。以是因緣。惡業果報。相續不已。
  華嚴經曰。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