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2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绀珠-清-德真-第7页

。爾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刻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犂拽把。償他始得。爾却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第二決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爾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箇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鎻。爾却志無決定。情念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羈鎻業也。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熱鐵洋銅業也。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虗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妬。右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爾却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第三取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爾如今髮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頂。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喝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爾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
三獨推(淨土或問)
  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願重者。經云。彌陀往昔因中。甞發種種廣大誓願。其略曰。若我成佛已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有緣者。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贊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呌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摶泥。圖墻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無量壽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欣。則化道行矣。又我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於諸大眾經。丁寧反復。稱讚勸往者。盖化道之相關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
三道(淨土法語)
  夫念不一。不生極樂。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第一信者。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則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極樂者。要以敦信為之。始必須遍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彌陀。非是他佛。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為欣淨之本。一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穢之原。第二行者。前敦信如目視。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而無足。行而不信。猶有足而無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猶如目足兼備。然後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說行。第三願者。夫淨土般若舟航。要以信為點頭探水。行為篙櫓風帆。願為船柁撥正。無點頭探水。則不知通塞淺深。無篙櫓風帆。則不能至其所止。無船柁撥正。則無約束要制。故次行以明願。如此三法。可謂生淨土之弘綱。覲彌陀之寶筏。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三持(蓮池大師說)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綿綿密密。聲在脣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不妨默持。或覺昏沈。不妨高聲。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三勸(蓮池大師說)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一勸半忙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三關(蓮宗寶鑑)
  兜率悅禪師示眾三關。一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只今上人性在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