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如蟯蚘不離人腹。人有問焉。人即四依大士。一人即違教執空之人。我佛也。合上我大海也。一切皆空。正是所執。五濁空。合上穢不足以害潔。三有空。合上狹不足以害廣。無明十二類空。合上幽不足以害明。善是人天。惡是三途。因果修證。通乎四聖。此執空之人。乃有兩種。一者心自開解。二者從他聞說。心自解者。病則難治。從他聞者。後或可醫。
  問者曰。子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與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守一而定。則大患者至矣。其人曰。子去矣。無亂我。
  此示以正解。而使知過患也。言性有三義。謂空義。假義。中義。如向所陳。但得空義。不知中假。又空有三種謂偏空。斷空。真空。向論祇是偏空及以斷空。尚未得真空之理。豈知性者哉。若悟真空。自不撥無萬法。是故知其未解也。有事焉以下。正是對病發藥之語。性即理也。謂理與事。一而常二。二而常一。圓融則大功斯立。守一則大患乃生。得失在人。非關佛法。問。何謂一而二。二而一。答。如祖師云。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斯言是也。夫修證即不無。事也。染污即不得。理也。二句義理。互具互融。不可偏廢。上句具下義故。無修證而論修證。下句具上義故。非染淨而說染淨。此事理不二之旨也。若單執有修證。即同二乘權教。單執無染污。即同自然外道。又同權教。則唯尚功勛。此過則淺。同外道則撥無因果。此害乃深。故曰大患者至矣。現在則失進修之利。未來則招墮落之殃。可不懼哉。又祖師言句。有言偏意圓者。往往小慧之流。隨語生解。致使醍醐反成毒藥。良可悲痛。問。云何名為言偏意圓。答。如誌公云。五欲貪嗔是佛。地獄即是天堂。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是則名為言偏意圓也。今當釋之。謂若人能觀五欲境界。及貪嗔癡。如虗空華。不生分別。當知此人。即名為佛。故云五欲貪嗔是佛。又觀地獄天堂苦樂之相。如夢中事。不於天堂而生愛著。不於地獄而生驚怖。二俱平等。故云地獄即是天堂。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此二句重在知心二字。謂若知心是佛。此人念佛。即是智者。不知。則雖樂往西方。亦是愚人。智者指上上品。愚人謂下下品。此二語與淨土之旨。初無悖戾。而謬人執此。乃謂念佛是愚人所為。豈西方只有下下品。而無上上品邪。又下品者其在此土。雖是愚人。若生淨土。則入不退地。便不可謂之愚矣。不知己愚。反謂他愚。謂之何哉。故貴在得意。忌在執文。舉一例諸。思之可見。
  其一人曰。嘻。吾毒之久矣。吾盡我力。而不足以去無明。窮吾智。而不足以超三有離五濁。而異夫十二類也。就能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
  此明順教修行之士。知力不足。自審之辭也。時丁末法。人根轉鈍。心膽轉粗。大概而論。有二種人。謂一愚。二狂。愚者茫然無解。固不待論矣。狂者妄意高遠。常欲躐等。視此念佛法門。不啻草芥。尚生鄙恥。況肯修行。此無他。不自知也。古人云。知人則智。自知則明。蓋當今之世。自知者亦已鮮矣。文中合譬。一一可知。言大小劫者。人壽一增一減為一小劫。積此小劫。至八十番。名一大劫。又積此大小劫。至不可數。名一阿僧祇劫。言不可知。即是不可數。藏教菩薩。要經三無數劫修行。方得成佛。然退轉者多。增進者少。此明自力之難能也。蓋一切法門。皆自力出生死。故難。唯念佛一門。兼仗他力。故易。易故一生可辦。難故曠劫未成。利害得失。其機在此。是故知難易。則知利害。知利害。則知去取。否則前途失足。錯路者多矣。正像之世。容有自力出生死者。末法之世。罕聞此人。今既自力不能。欲求他力。故問若何。
  問者乃為陳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說。於是聖人憐之。接而致之。極樂之境而得以去羣惡。集萬行。居聖者之地。同佛知見矣。
  此明念佛之利也。梵語三昧。此云正受。謂正念現前不受諸受故。得此三昧者。現前當來決定見佛。一空有者。謂無念而念。無生而生也。問。空則一法不立。有則萬法紛然。二者乖角。云何名一。答昔天衣懷禪師開示淨土。其言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一空有之旨也。夫生則決定生。有也。去則實不去。空也。言雖有二。意未嘗二也。師又曰。譬如鴈過長空。影沈寒水。鴈絕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心。此自釋上文之辭也。請以此喻分解之意自明矣。夫行人五陰。名之為鴈。現前念佛之心。本自豎窮橫徧。故喻之以長空。一期之身。不久即滅。故稱為過。幻質雖有生滅。念性元無生滅。故名鴈過長空也。清涼國土。離諸熱惱。故名寒水。此方念佛。彼土華開。勤惰纔分。榮枯頓異。故曰影沈也。又此土陰滅名鴈過。彼土陰生名影沈。此滅彼生。曾無前後。故得以喻之。此二句。釋上生則決定生也。鴈絕遺踪之意。此明眾生不往。水無留影之心。此明諸佛不來。何以故。若有去者。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時分。云何此滅。彼生。間不容髮。若有來者。即有足跡。有足跡。則此有彼無。不能周徧。云何十方應現。接引同時。當知法性如是。非有非無。豈容思議於其間哉。此二句。釋上云則實不去也。但法中單明不去。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