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詠之時。非但自心益生虔敬。亦令幽顯一切視聽生歡喜心。增發道意。自他兼利。功莫大也。
  言掃塔功德者。菩薩本行經云。過去定光佛滅後。正法末時。有一貧人。賣薪自濟。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即至其所。瞻覩作禮。唯見鳥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絕無人迹。無供養者。貧人見之。心用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作禮而去。以是因緣。命終之後。生光音天。受樂無量。盡其天壽。而復百反作轉輪王。王四天下。輪王福盡。常為國王大姓長者。財富無量。容貌端正。見者愛敬。若欲行時。道路自淨。虗空之中。雨散眾華。如是受報。經九十劫。最後身值釋迦如來。出家得道。今婆多竭利尊者是。又阿含經云。若人掃滿閻浮提地。不如掃佛塔一牛臥地。有云。命終直往安樂世界(云云)。
  言獻華功德者。百緣經云。過去維衛佛遺法之中。有一人。行到塔上。見有萎華塵土污坌。即取拂塵。還用供養。以是因緣。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常生人天。身體柔軟。顏色鮮澤。財富無量。有大威德。終值釋尊。出家得道。今威德比丘是。拂塵古華而供養者。所感若斯。何況特造而供者。其福莫論。
  言燒香功德者。百緣經云。過去毗婆尸佛滅後。遺法之中。有一人。入佛塔中。以栴檀香燒之。供佛舍利。以是因緣。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容貌端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終乃值佛。得阿羅漢果。今栴檀香比丘是。
  言然燈功德者。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一女人。名曰難陀。貧窮孤獨。乞丐自活。見諸國王大臣爭供養佛。心自念言。我宿何罪。生處貧賤。雖遭福田。無有種子。後報可知。感傷自愽。尋欲設供。竟日乞求。唯得二錢。持詣油家。將用買油。足成一燈。持向祇桓。佛前然之。因發誓願。今我來世得智慧燈。滅一切暗。作是願已。禮佛而去。以重心故。於眾燈中。明好獨朗。至曉天明。目連當欲滅之。盡力不能。佛見語言。此是發大心人所施之燈。非汝聲聞所能傾動。正使汝注四大海水。及以毗嵐猛風。亦不能滅。至曉。難陀來詣佛所。佛與授記。汝於來世。過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燈光王。十號具足。難陀歡喜。出家為尼。為眾所仰。又譬喻經云。阿那律尊者。過去身為劫賊。入佛塔中。欲盜物時。塔中像前然燈欲滅。以箭正明。見像嚴麗毛竪。自念。他人尚能捨物求福。我云何盜。便捨而去。以此九十一劫恒生善處。漸捨諸惡。福祐日增。終得值佛。出家證果。天眼第一。能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大論云。但施燈燭。生六天中。身常光明。
  言作樂供養者。百緣經云。迦毗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其婦懷妊。十月滿足。生一肉端。謂為非祥。便往問佛。佛語長者。但好養育。長者聞已。歡喜而退。到七日頭。肉端開敷。有百童子。端正殊妙。年漸長大。兄弟百人。投佛出家。一時俱得阿羅漢果。大眾見已。問佛宿因。佛言。過去毗婆尸佛滅後。有王起塔。安佛舍利而供養之。時有同邑一百餘人。作諸伎樂。供養彼塔。以此因緣。九十一劫得生人天。受福快樂。今值於我。出家證果。
  言奉養師親者。世間深恩。無過父母。出世大恩。莫先師長。故佛言。無佛世時孝父母。則等供佛福。又墮藍本經略要云。若人為求福。常行於布施。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金鼎具百味。寶牀敷臥具。象馬及車乘。眾寶以莊嚴。如是等物數。各八萬四千。以用布施人。所獲福無量。不如以一食。施一求道人。飰百求道人。不如一初果。飰百初果人。不如一二果。飰百二果人。不如一三果飰。百三果人。不如一四果。飰百四果人。不如孝父母。又彌勒菩薩勸孝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未識。不用金彩粧成。非是檀香雕刻。祇看現世爺娘。便是釋迦彌勒。若能供養得他。何用別作功德。乃至云。在生甘旨無虧。死後不須追憶。君能如是用心。天地龍神佑翼。又報恩經云。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又毗奈耶云。佛聽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不然則得重罪。又云。佛聽縱極破戒。應供養父母及親教師軌範師病人等。又云。出家人若供養父母者於三衣外自餘物。或從施主乞。或從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減半供給。若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肉。聽取其半濟其父母。又不思議光經云。若以種種飲食及諸珍寶。種種供養。非報父母恩。若能引噵。令向正法。乃名報恩。又慈悲懺經云。師長之恩。過於父母。何者。父母雖愛其子。不能令出三界樊籠。師長教之以善。令離三有趣向菩提故爾。傳曰。昔有三州之人早失其父者。以一無子老人共為父。至誠奉孝。現感天神之祐。五郡之人喪其母者。以一無子老婆共為母。盡心終孝。現蒙國君之賞職。噫。以他人假為父母而事之。其驗也若此。奚況於己受生父母。承順孝養。其福可勝言哉。又有抱竹而泣。雪裏笋生。敲氷而哭。水上魚踊。此亦孝誠之至也。由此觀之。師與親不可遺也。
  言行世仁義者。夫仁義乃諸善之本。三王五帝之道。不踰於此。孔孟之得聖賢名。亦由此而已矣。世道稱五常。出世法名五戒。名異義同。故知人王法王之道。俱不越仁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