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紅光自師室中起。上接霄漢。帝驚歎。賜以金紋伽黎衣。遣歸。明年復召見。命建壇祈雨。輒應。賜寂炤圓明之號。賜予一以賑饑乏。詔主海印禪寺。師力辭。名香法衣之賜。殆無虗日。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將。無不以為依皈。已而懇求還山。洪武戊申。我 太祖即位于建業。明年己酉。燕都平。又明年庚戌。 詔師至南京。見 上於奉天殿。且曰。 朕聞師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師居南方爾。遂留於大天界寺。時 召入。問佛法。及鬼神情狀。奏對稱 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將設普濟佛會于鍾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而師與焉。賜伊蒲饌于崇禧寺。 大駕幸臨。移時方還。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諸沙門方畢集。 上服皮弁服。親行獻佛之禮。夜將半。 敕師於圜悟關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 寵賚優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貲。作佛事七日。乃示微疾。 上知之。親御翰墨。賜詩十二韻。有玄關盡悟已成正覺之言。 天光昭回。人皆以為榮。時疾已革。不能詣 闕謝。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與四眾言別。正襟危坐。目將瞑。弟子請曰。和尚。逝則逝矣。不留一言。何以暴白于後世耶。師曰。三藏法寶。尚為故紙。吾言欲何為。夷然而逝。世壽六十五。僧臘五十又九。後三日。奉龕茶毗於聚寶山。傾城出送。香幣積如丘陵。或恐不得與執紼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滅。獲五色舍利。齒舌數珠皆不壞。紛然爭取。灰土為盡。師體貌豐偉。端重寡言笑。福慧雙足。所至化之。故其在山也。捧足頂禮者。項背相望。其應供而出也。持香花擊梵樂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現。其行事多可書。弟子散之四方。無以會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師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發頴異。初為全真道士。知非遂落髮。從師聞奧旨。隱大乘山。永樂間。 詔至都。住大天界。後亦危坐而化。為人端謹神悟。有乃父之風焉。

  天界孚中信禪師傳

  懷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從延慶半巖全公。習教旨義。聲籍甚。久之歎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轍而力禪。參承諸名宿下語。多枘鑿弗合。不勝憤悱。時竺西坦公。遷主明之天童。師奔質所疑。竺西一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語。師疑愈熾。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曆間。住補怛洛迦山。遷大龍翔集慶寺。龍翔。元文宗潛邸也。及至踐祚。建佛剎于其地。棟宇之麗甲天下。未幾毀於火。曇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師乃出衣盂之私。補前未備。不日而集成功。雖以名德領鉅剎。不效飾車輿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終一鉢蕭然而已。會元政大亂。戎馬紛紜。寺事艱窘日甚。師處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興。索蘭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可也。言畢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則去矣。寧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師叱之而復瞑。侍者呼不已。師握筆書曰。平生為人戾氣。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而寂。時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寶山前。舍利如菽如蔴。五色燦爛。雖烟所及處。亦纍纍然生。貯以寶瓶。光發瓶外。師賦性恬冲。喜溢顏間。生平未甞以聲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頷首而已。然進脩極勤。自壯至髦。默誦法華經一部。雖暑爍金寒折膠。無一日闕者。屢感蓮花香。滿院芬郁異。甞非世間者可比。當 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風雨散去。師獨結跏宴坐。目不四顧。執兵者滿前。無不擲杖而拜。 上甞親幸寺中。聽師說法。嘉師言行純慤。特為改龍翔。為大天界。告終前一日。 上統兵。駐江陰沙洲上。晝寢。夢師服褐色禪袍來見。 上還聞遷化。衣與夢中正同。大悅。 詔出內府帛泉。助其喪事。且命卜葬。舉龕之夕。 上親致奠。送出都門之外。師說。有五會語錄。行世。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明 清遠渭公傳

  懷渭。字清遠。晚自號竹菴。南昌魏氏子。實全悟俗姓之甥。法門之嗣子也。生時多異徵。誦書攻文。不待師授。而知解日勝。全悟喜之甚。亟挽致座下。不數年其學大進。一日全悟。警勵諸徒。眾未有對。師直前肆言。如俊鶻橫秋。目無留行。全悟叱之。眾為駭愕。師氣不少沮。如是詰難至於二三。全悟莞爾而笑曰。汝可入吾室矣。全悟瀕沒。呼而告之曰。吾據師位。四十餘年。接人非不夥。能弘大慧之道。使不墜者。唯汝與宗泐爾。汝其勉哉。全悟既示寂。師肆為汗漫游。虞文靖公集。歐陽文公玄。雅重師文行。僉曰。是無忝於舅氏也。師道德形諸篇翰。不知己者。初以文字相歆慕。師笑曰。佛法與世法。不相違背。故以餘力及之。將光潤其宗教爾。苟用此相夸。豈知我哉。師出世。四坐道場。為法求人。無少退轉。住淨慈則入 聖朝矣。鍾山之會。名德咸集。師一至京師。遂退居錢塘之良渚。問道者接踵而至。不翅住山時。洪武八年十二月四。大若有所惱。召弟子屬以後事。怡然而逝。壽五十九。火化不壞者三。師法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