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宗之文。頗甞習讀。每病台衡賢首二家。不能相通。欲和會而融貫之。恨鮮有可言斯事者。不知世上乃復有師乎。于是。發不及見之歎。其為賢者追慕。如此。

  東溟日法師傳(附智明)

  慧日。號東溟。天台赤城人。軀榦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甞從柏子庭和尚習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 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佛者。唯飽食優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後數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鍾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者開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冥心合道。不襍餘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淨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冷。片言不妄發。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至於誘進後學。溫然如春陽云。
  智明。字月溪。杭湯鎮楊氏子。從南山圓炤才法師受學。後於城東結菴。杜絕諸緣。一心蓮業。戒行孤潔。甚為緇白皈從。年七十二。書偈而化。

  能義傳

  能義。字無言。別號損菴。四明象山高氏子。頴悟聰敏。年十三出家智門寺。精行業。稍長。見復原報公於徑山。公默識之。授以楞嚴。講誦通貫。旋主藏于雪竇。恍然有得。作偈。有掃空文字五千卷。流出胸襟一葢天。復原深嘉許之。洪武中。住餘杭普寧。巋剎竿而皈。四眾久而退席。隱居徑山之蒙堂。永樂丙戌。 太宗皇帝。命僧錄司。遴選精通楞嚴經旨者。以師應 詔。師為說以進。 上覽之。心甚契合。乙未。纂修永樂大典。命師總釋典之綱。極承 眷顧。既而靈谷定巖戒公。延師為上座。模範後學。定巖示寂。靈谷席虗。 仁宗皇帝在青宮。儗師補其處。令入朝。 上見師道容。喜甚。除僧錄左覺義。賜錦衣一襲貉裘煖帽靴襪。并鈔二百錠。遣中官送回南京。於鍾山第一禪林。舉唱宗乘。緇素悅服。未幾復入朝。陞左講經。寓慶壽寺疾作。上聞賜醫藥。中使相望于道。集眾說偈曰。已住閻浮七十年。 皇恩如海浩無邊。如今撒手西歸也。萬里無雲月正圓。擲筆而逝。 上覽偈為之感歎。 賜諭祭。命工部作龕。茶毗于平則門外。上有五色雲現。拾骨得舍利數十顆。弟子請回鍾山。 仁宗踐位。復遣祭命。以靈骨舍利歸徑山。建塔於寂炤祖壠之傍。師梵貌清整。人見而意消。善韻語。應制和 御韻。送大寶法王。有云有時論到無言處。心融神會堯眉開。頗為人傳誦云。

  清天傳

  一清天者。江右廬陵人也。別號潔祖。為歐陽族。自幼頴悟。深厭塵俗。依多寶正宗忠公受業焉。宣德改元。右街雲海法師為落髮。入大天界。見弘慈普應禪師。命侍香掌藏鑰。進第一座。正統初。得古剎廢址于都城西山之麓。慨然有興復之志。繇是。罄鬻衣資。募眾緣。度工庀材。雖片瓦隻椽。皆自手之。事聞于 上。賜額弘慶禪寺。師為開山第一代。即今黑塔是也。師拔萃超羣。卓然如孤鶴之在鷄羣。初主水月。次遷南通法至。既又開山弘慶。自此道風浩蕩。朝野知名。丙寅右街善世兩菴宗師。薦師于春官。大宗伯胡公。及諸鉅卿名公。莫不推賞。遂有雙徑之行。覺山馮寧。印施華嚴大經。并函繡幡。金臺諸檀。如沈福誠杜弘真輩。皆欣然發心。鑄銕佛三軀。及諸供具。隨師而往。以明年丁卯入院。遠近欽仰。罔不嘉獎勸助。師所履之事大有逕庭。翰林張公益謂。師根性堅利。志力勤篤。遂能因師之教。悟玄義于襍華。視師之行。絕三業于滿分。葢寔錄也。

  洪蓮傳

  洪蓮。字獨芳。山西太原吳氏子。賦性嚴敏。孩提時已若成人。出家饒益寺。二十具戒。見休雲。蒙印可。授以信衣。入天龍洞結足。刺十指血書。寫五大部經。又于名仙洞。立曼怛囉座。設燄口食。賑濟幽類者三年。 晉王聞之。延致問道。奉衣饌。請住鴻祐寺。自是聲德遐播。永樂中。奉 旨。箋註大明三藏法數。較勘藏經。又 命入香殿。與進法主。問答楞嚴大旨。又 命於海印寺。較寫三藏。前後從事。皆得 聖心。繼承 仁宣二廟恩眷。除僧錄司右講經。正統七年。轉左講經。以年老。上謝事之請。遂免師朝參。職事如故。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端坐書偈而逝。 上聞悲悼。命禮官致祭。贈淨梵翊教禪師。壽九十一。僧臘七十一。茶毗得舍利百顆。 勑歸西山萬佛寺。造塔安厝。師資貌魁特。襟度豁如。議論磊落。一出于正。解行兼全。以身任道。故得列聖。禮遇殷至。景泰四年。日本僧入貢。其僧。本國大禪伯也。少所與可。獨服膺于師。偕來者。各有所問。言人人殊。師應答如流。皆得所請。歎未曾有而退。其辯才服人。又如此。聊述應跡粗槩。以備傳。其潛德密行。與證悟所及。可想見于語言之外也。

  鳳頭祖師傳

  道孚。字信庵。江浦劉氏子。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