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凡十餘處。其餘葺宗補舊。葢不可枚舉。師有才。為一事則揮金如土。竟不知其所從來。其為溫城淨光塔也。方參政初甞戍其地。欲賦民錢葺之。命師蒞其事。師曰。民力凋弊。火燄炎炎。而復加薪。吾安忍為之。必欲見用。官中勿擾吾事。若無所聞之可也。方諾之。師乃定計城中之戶。餘二萬戶。捐米月一升。月獲米二百石。陶甓掄材。若神運鬼輸。紛然四集。鎮心之木。以尺計者。其長一百五十。最難致之。師談笑趣辦。七成既粗完。其下仍築塔殿。宏敞壯麗。九斗之勢益雄。一旦颶風作其上。一成挾之。以入海濤。眾咸傷之。師曰。塔終不可以就乎。持心益固。遣其徒如閩。鑄露盤輪相。及燄珠之類。未幾。一一就緒。金碧鮮明。猶天降而地湧。辨章燕只不花鎮閩。欲閱大藏尊經於家。或以几席什器難具為辭。師令浮屠一百七十人為什。分辦於各剎。表以題號。一時畢集。仍畫為圖。使按圖序次列之。給役於飲饌間者。亦更番而進。每以鐘鼓為節。後先不紊。辨章悅曰。使吾師總戎。則無敗北之患矣。時東海有警。元帥達忠介公。帥師鎮台。遣使聘師入行府。師以達公方有事干戈。絕之弗見。達公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遺之。師因飯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即重見日月。不久而赦書至。周吳二囚。以師為神。其後山宼竊發。所經之處焚毀。欲盡歸原報恩二剎。以師故獨存。 朝廷為降院額。 賜師號佛性圓辯。及金襴法衣。師曾不以為悅。悉散其衣盂所畜。退居一室。掘地為爐。折竹為箸。意淡如也。後與鐘山之選。 大駕臨幸。慰問備至。竣事還錢塘。清遠渭公。方主淨慈。舉師以為代。淨慈當兵後。凋落殊甚。師召匠計傭。竭其筐篋。欲大有設施。而諸僧負官逋者。係累滿庭。師為之出涕。悉代償之。會 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備顧問。眾咸推師。師至南京。僅四閱月。沐浴書偈而逝。闍維於聚寶山。獲舍利無算。師有五會語。及善財五十三參偈。皆傳於世。
  慧心者。甞問道於師。後亦就徵入文淵閣。與修 大典。歿後茶毗。亦得五色舍利無數。心號鑑空。出樂清方氏。

  吉祥師傳

  吉祥。姓周氏。 孝肅皇后弟也。為兒時好出游。甞出不復歸家。家亦不知其所在。 后自未入宮。師已與其家不相聞矣。久之。祝髮於大覺寺。然甞游行市中。夜即來報國寺。伽藍殿中宿。 后意亦若忘之。忽夜夢伽藍神來言。 后弟今在我所。 英廟。亦同時夢。言相符。詰旦遣小黃門。如所夢求之至寺。見師在伽藍殿中。遂擁以行。引見問所以出游及為僧。時 帝 后皆泣下。因曰。何如今日為 皇親耶。師搖首不願復還寺。 后不能奪厚賜之。 英廟晏駕。 后為太后。出內藏。建大慈仁寺居之。 孝宗時。 太后為太皇太后。為立護 敕碑。碑載 賜田無慮數百頃。師以左善世示滅。 帝遣官致祭。師住寺眾甞數百人。禪誦濟濟。迨後慶壽寺燬。僧亦來居於此。新舊眾皆仰食 賜田。二時無闕。言者謂。師脫屣 皇舅之貴。而樂世外之閒。方 孝肅在慈宮 二聖隆孝養。 恩賜何所不至。而師澹寂自若 英廟以來外戚。 恩澤侯者。不能數世。師之 賜莊。猶存衣食寺中數百人。此有以見一時富貴之不能久。夜澹寂者之長存也。

  滿起.真參傳

  滿起。時稱白雲上人。安州牛氏子。落髮於永安寺。正德間。南游伏牛諸山。遇西宗和尚。授以禪旨。隱界嶺禪林。用全護珠之志。又入伏牛之茅坪。方來四集。師捨之去游五臺。入 神京。居天慶寺中。貴姜賈二君。為供養主。師嚴戒律。苦修持。喜營福業。印造龍藏十三部。安置名山大剎。其餘飯僧造像。隨緣之舉。繫其小者耳。一日謂其屬曰。吾有命債欲還。須靜攝數日。今閉戶。非呼喚切勿入。眾從隙中窺之。見師面裏臥。背上肉紫黑色。墳起甚鉅。經七日始消。師興召眾入。曰。吾適還命已畢。今無苦矣。師有眾緣。凡所寓歷。從徒甞至五百。京城內外。爭趨供奉。祇園物色。日甚絢灼。因喟然歎曰。 輦轂之下。固宜若此乎。遂挈鉢返伏牛。謝絕人事。不復出山。嘉靖壬戌九月坐脫。
  真參。號無為。楚之江陵人。姓劉氏。幼聰慧。樂善好施。與物無忤。攻舉子業。蜚聲文林。經史之暇。喜談佛書。後遇老衲。奇之曰。子。真大乘法器。世途軒冕。一夢幻耳。於是幡然改悟。甫弱冠辭親出家。父母欲奪其志。弗得。乃詣玉泉山。師事無邊長老。祝髮受具。矢心究道。前後凡三然指。誓信不退。久而有入。所至道俗歸之。後游京師。四眾斯觀音寺。奉師居之。道聲翕然 內庭聞之。頒賜齋供無虗日。後以厭煩。歸隱伏牛。將化謂弟子。塵世真夢境。吾將行矣。汝曹勉力。無於袈裟下墮落也。言訖而逝。陝西觀察使王元春。為撰其行立石焉。

  忠敬堂傳

  法忠。號敬堂。新安曹氏子。齠年喜端坐。年十九。游錢塘靈隱寺。遇雲水僧激發。遂落髮受具。依講庠數年。行脚入少林。見大千潤公。走長安。參遍融笑巖二老。指示心要。稍有啟悟。尋入牛山火場。調鍊三業。後歸匡廬。愛仰天坪高勝。單丁居之。手植松十餘萬本。久之。衲子來集。仰天坪遂成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