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見。便自休歇。道無盡。吾不可有盡求也。晚年罄衣鉢。刻緇門警訓。與年相若者共之。意可見矣。後終於本山。

  天印持公傳

  能持。閩之延平人。出家於天寧光孝寺。習經目過成誦。天寧非禪者居。所事闒茸。師棄去而游方。殆遍名山。親近諸名宿。後於海舟慈公言下有省。無出世意。尋歸故里。結松關自休。造進日深。人無從津測。後學眾四集。師亦不能終靳其說。小師隨說而錄。目曰天印語錄。天印。師號也。又有徹空內集。洞雲外集。皆直透玄微。不露蹊徑。人謂師善為鳴道。師如不聞。年八十一。集眾告寂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箇事如何。天雨地濕。且云。吾死且無葬。三年後某日。有大星自東過西。葬吾時也。既寂。徒眾安其蛻草堂竹轎中。矻坐如生人。雖盛夏。蠅蚋不侵。無穢氣。至其時。眾曰。曩所言幻語也。言未畢。有星大如斗。從東入西。聲轟然而沒。眾大驚。遂葬之。署曰天印禪師。

  了用.德潮.無礙三師傳

  了用。號雪機。姓張。遂寧人。初為應教。偶出遇天淵和尚。謂之曰。觀子氣韻堪出家。師曰。吾猶為俗人耶。淵曰。行俗事為俗人。詎在髮之有無。遂感悟。棄所業。一衲從淵學禪。久之有得。人欲挽師出世。師搖手曰。不入這[袖-由+呆]社。因結菴而隱。賦詩云。傍樹修菴倚翠岑。烟霞繚繞白雲深。愚癡祗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論古今。怪石溪邊塗去跡。浮嵐岩下絕來音。太平世界元無事。空自勞勞向外尋。七十二歲。卒於山菴。
  德潮。號普光。姓陳。其先浙人。 國初。從父廉宦游。遂家於蜀。師生多異徵。出俗。從珠玉山無際禪師游。三年。得際首一肯。乃入永興山。卓菴居靜。草衣木食。造詣難量。山高峻苦無水。師入定。覺石中泠泠聲。隨以杖點之。泉湧出。今耳泉是也。且預知未來事。奇蹟頗多。師固自秘之。人不得而傳。八十九而寂。
  無礙。信陽人。有至行。持一鉢入南岳天柱峰獅子崖。崖中僅容木榻。無礙。坐木榻。啖野菜。不穀食者七年。邑人聞而造焉見之。為之吐舌。乃謀所居。共力新南臺寺以處之。弘治間。太崖李公游衡山。所稱有僧崖居食生菜。衣百結如粟穗。見人嘿嘿者。即無礙也。野雲孤鶴。飄飄然無與於斯世。一時名公多重之。瘳道南太守喬瑛。御史劉暘等諸公。皆有詩贈。脊梁直脚跟穩。三師高風。居然可想而見也。

  宗林傳(附智淳)

  宗林。字大風。朽菴其號。杭人也。幼孤。母憂其不能自立。捨送普寧菴。事某師為童子。誦經執務。能得師歡心。及長。精戒行。起息必慎。不妄與人交。交必以道。能詩文。不漫作。作必驚人。性至孝。雖出家。孜孜以母為念。曰戒不忘親也。自是流譽遂達 宸聽。弘治中。被徵入京。 命為登壇大戒主。為學佛者師。又 敕提督五臺山。校正清涼通傳入藏。正德改元。 賜紫衣玉帶。大宗師之號。西直門外大香山寺。立宗師府居之。雖際榮盛。處之若無。淡如也。有詩云。天命傳來墨未乾。櫛風沐雨上長安。低頭嬾進三公位。洗足羞登萬壽壇。聞戒故多持戒少。承 恩雖易報 恩難。何如只向山中住。松竹蕭蕭共歲寒。師倦於津梁。 奏乞南還。得請喜。而有詩云。再拜下 丹宸。衣香 御路新。九門三月雨。千里一歸人。馬踏殘花路。鶯啼細柳春。因思頭白母。心火熱如焚。二詩可以想見林為人矣。
  前是。杭有智淳者。亦以戒行著聲。甞於靈芝寺說戒。受從頗眾。正統間。被徵為登壇大宗師。至景泰六年。沐浴坐化。 上遣禮部趙勗 諭祭。碑石現存靈芝寺中。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雜科篇

  明 德山傳

  德山。寧波人。少航海。為捕者所誣。以盜繫獄者十七年。得白遂為僧。遇天眼師授法。頗有得。為雲水游。至毗陵城南龍舌尖止焉。日以飯僧修福為事。孳孳無倦。自綀甚苦。日惟一飡。唯食糠籺。冬夏。唯服獄中衣。破則補綴。不更易也。然精神煥發。機鋒敏捷。唐中丞順之重之。交契甚密。每云。滾湯鍋裏撈明月。百尺竿頭打筋斗。唐稱歎之。甞範銅為佛。送普陀山。又於山造無梁殿。未成而化去。弟子龕葬於寺中。因貌奇古。人呼為喇麻僧云。

  大安傳

  大安。襄陽郝氏子也。幼禮古宗禪伯。祝髮於梅林。古宗知其具宿智。遣之就古巖參學。二古同出天奇之門。而巖為上首。居終南山。龍象景附。師至。一語投機。輒授衣鉢。禪栖廬岳三十年。楚人嚴事之。新都汪公伯玉。甞從師質疑。多有開發。甞謂。聞大安和尚所云見性。冥合孔子所謂體仁。非惟世儒未之或知。雖大安。亦不自知也。葢師甞與汪。論見性也。某年五月胐示寂。先是。預示諸弟子以行期。若等無以衰麻。哭泣為喪。毋背吾家法。諸弟子問故。則以一偈示之。既及期。沐浴端坐。諸弟子請遺令。則又以一偈示之。距生丁卯。行年七十有三。弟子就故廬傍築浮屠。以藏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