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遠聞歎曰。我剃頭沙門。本出家求道。何關於帝王。即曰謝病。移止定林。明帝踐祚。迎遠為師。不答。建平王景素以棲玄寺致遠。又不答。齊太祖將傳位。入山訪遠。辭以老病。足不垂牀。太祖詣牀下。諮訪委悉。及登位。復駕幸遠房。以房閤狹小。不容輿蓋。駐輦遣使問候而去。遠前後居山五十餘年。初猶食。食不繼。遂飲澗二十年。以齊永明二年正月。示疾。文慧文宣二王。侍劑藥。沒壽七十一。帝以書與沙門法獻曰。承遠上無常。弟子夜中已自知之。遠上此去。甚得好處。不必增悲也。諸佳非一二。遲見法師。方可敘瑞夢耳。今正宜為作功德。所須可具疏來也。竟陵王文宣王為塔於南山。

  齊智林

  高昌人。史亡其氏。師事亮公落髮。即詣長安博究經律。尤善雜心。亮坐罪竄嶺外。林與同學十二人。同往至南荒。日講授。遠人慕其高義。宋明帝詔至京師住靈基寺。學者益盛。時立二諦義。有三宗各不同。汝南周顒作三宗論成。畏譏謗不傳林以書勸之。其略曰竊聞三宗之論。鈎深索隱。盡眾生之情。廓而通之。盡佛之意。使法燈有種。勝利無窮。借使國城妻子之施。何以逮此施哉。傳者以為檀越畏譏評。故欲中輟。豈可特纏疑障。自發見行乎。顒得書矍然而悟。此論遂傳於世。
  林長八尺。詞音清徹。還高昌而化。壽七十九。著二諦論雜心記并解十二門論中論等。

  齊法瑗

  生辛氏。隴西人。毗之後。其父有子三。伯原明仕魏。官至尚書。仲為沙門。號法愛。瑗其季也。師事梁州沙門慧開。開不測人也。而鍾愛瑗曰。他日於佛法當有力。使遊學四方。依道場慧觀乃入廬山脩禪。宋文帝訪能述生公頓悟義者。江州刺史庾登之。以瑗聞。詔問之。瑗伸辯詳明。何尚之歎曰。吾以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絕。今日復聞象外之談。所謂天未喪斯文也。南平王西陽王皆師事之。歸廬山注勝鬘。經天保構成。詔瑗居之。王景文至。值方講。景文歎曰。所舉皆所未聞。所指皆出意表。真法中龍也。湘宮成。又詔瑗居之。帝臨幸聽法。公卿畢集。時以為榮。至齊文慧。又請住靈根寺。太尉王儉有重名。特設一榻。次延之。他人莫與也。永明七年歿。壽八十一。

  齊法悟

  齊州人。史不書氏。世力田。有六子皆出家。悟年五十。喪妻為沙門。誦大小品法華。每有虎踞前。若聽者。性不食粳米。日唯麥飯一杯而已。武昌太守阮晦為開樊山之陽。隱士郭長翔所居之地。為堂宇。以處之。脩頭陀行。尤謹禪坐。或定屢日。齊永明七秊。歿壽九十七 又有慧明者。生康氏。康居人。止東安寺。登赤城。慕道猷曇蘭之風。結茅而居焉。夢婦人自稱呂姥。曰我當衛護。文宣盡禮致之。一至京師即去。建武中歿。壽七十一。

  齊僧審

  生王氏。太原祈人也。晉驃騎沈之後。寓居譙郡。少棄家依石澗寺得度。誦法華首楞嚴經。常謂非禪不智。於是專志禪那。聞曇摩密多。道化京邑。往謁之。乃拂袖過江。止靈曜寺。精勤咨受。曲盡深奧。王敬則入房訪審。正見坐禪。因彈指而出曰。聖道人。即奉米千石。又為文慧文宣所敬。永明八年沒。壽七十五。時有沙門僧謙超志法達慧勝。並精禪觀。有異迹。

  齊法琳

  出樂氏。晉原臨邛人。幼依蜀郡裴寺得度。從隱公精十誦。隱公還陝。又從之。諸部毗尼。洞盡心曲修淨土觀。臨終見奇祥甚多。合掌而滅。

  齊法獻

  生徐氏。西海延水人也。少隨其舅至梁州。因去家為沙門。研究經律。有聞於時。止鍾山定林寺。聞猛公西遊。願慕効之。即自巴蜀出河南。經芮芮國。到于闐。欲度蔥嶺。會棧道絕。不可往。乃還。獲佛牙一枝。舍利十五粒。觀世音滅罪神呪。提婆達多品文。至龜茲又得金槌鍱像。獻負像佛牙舍利至京師。謹事之。凡二十五年。人無知者。文宣太子。忽夢見之。詣獻所居。求瞻禮。乃出以示。有記云。本在烏纏國。自烏纏入芮芮。自芮芮至漢上。於是瑯琊王肅王融吳國張融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皆師事獻。
  永明中。詔與長干寺沙門玄暢。為國僧主。每對上稱名而不坐。
  一日中興寺沙門僧鐘。見上於乾弘殿。稱貧道。帝訝之。以問尚書王儉曰。前輩沙門與帝王語。何所稱。預正殿。還得坐否。儉對曰。漢魏佛法。未大興盛。傳記無載者。元魏稍盛。而沙門多稱貧道。且得與坐。而稱貧道至今。帝曰暢獻二公。道行如此。猶稱名。況其餘者。朕以為稱名可也。獻以建武末沒。壽七十五。初定林寺建閣。以奉佛牙。普通三年正月。夜有杖而扣門者數人。稱臨川王殿下來。急欲升閣。收叛奴。寺司惶怖發鑰。縱其所為。遂失佛牙。

  齊智稱

  出裴氏。河東聞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後也。避難居京口。少能弓馬。隨王玄謨申坥北討。既而自悔曰。殺人以求榮祿。非我志也。棄去之。或聞人讀瑞應經感悟。投南澗宗禪師。受五戒。宋孝武迎成都印禪師於京師。復依之。因從歸蜀薙落。時年三十六矣。乃專精十誦下江陵受禪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