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戒弟子。勿外傳。甞禪寂。群鶴馴狎庭際。若聽法狀。靜恐有見者。每使人驅去之。

  晉師會

  姓巨氏。漢荊州刺史武之後。祖北徙。遂為薊門人。考知古。母趙氏會幼從鄉里之溫泉院道丕出家。年滿受具於金臺寶剎寺壇。梁開平中。北遊河朔南走江淮。迄未有所得也。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問會曰。子聞投子山大同禪師否。曰。聞。曰甞往見否。曰未之見也。曰宜亟往。毋緩也。於是會以為然。既見。語果契。乾化二年。特過俊公謝曰。微子吾幾空度此生。時俊公居汴。因亦留會佐法席。四年秋寶積坊羅漢院住持志脩。願舉會自代。會讓不可。且顧其院隘陋莫足容眾。俄檀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褒-保+公]共疏請額於朝。詔賜額天壽自爾翕然興起。矣天福七年。詔賜紫衣。開運初。賜號法相。如是歷三十五載。飯僧滿二百餘萬。其所得所用無小差互。其操守廉潔槩可見。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囑累門人。泊然而化。壽六十七。臘四十八。闍維收舍利。起塔於東郊汴陽鄉刑部侍郎邊歸讜文其碑。

  晉全付

  吳之崐山人。父攜以賈於豫章。年幼爾乃悅禪寂之業。懇從父祈出家。父怒不應。已而察父色稍霽。又祈焉。如是至三四不已。父謾諾之。因即辭去。走江夏清平大師所。清平問曰。爾來何求。曰志求法也。清平憐其幼而敏慧。納之。付事清平尤謹。未幾為落[髟/采]登具。間謂人曰。吾聞學無常師。吾非匏瓜。豈繫於此哉。遂抵宜春仰山之南塔涌公。執役左右。且屢載遊廬陵。安福縣宰楊公。建應國禪院。邀之。及楊宰罷任去。徙鴿湖山之清化院。僧有同里者。謂之曰父母之邦。寧無意乎。明日棄鴿湖而東謁吳越錢氏文穆王於錢唐。衣衾盋器。施予有加。既剏院雲峯山。仍名清化而俾居焉。參扣者臻萃。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付曰。華表柱頭飛木鶴。問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什麼對。付云眼裏瞳人吹呌子。問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答長江無間斷。聚沫任風飄。問還受祭祀也無。答祭祀即不無。問如何祭祀。答漁歌舉櫂谷裏聞聲。
  忠獻奏賜紫伽梨。以付累讓改納衣。尋號純一大師。開運四年丁未秋七月示微疾。謂其徒曰。生也法起。沒也法滅。起滅非言論所及也。竟坐逝。隨有大風疾雨。發屋拔木。壽六十六。臘四十五。窆於所居山之北塢。沙門彙征銘。

  晉靈照

  高麗人。入中國。得心法於雪峯。不憚寒暑。服勤眾務。叢林畏敬之。稱照布納始住婺之齊雲山。次遷越之鏡清院。又遷杭之報慈寺。照在齊雲時。上堂。良久。忽舉手視其眾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僧問。靈山會。上法法相傳。未審齊雲將何分付。答不可為汝荒却齊雲也。
  在鏡清時。僧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什麼人傳。得。答千聖也疑我。問莫便是傳否。答晉帝斬嵆康。
  在報慈時。僧問菩提樹下。度眾生。如何是菩提樹。答大似苦練樹。問為什麼似苦練樹。答素非良馬。何勞鞭影。後吳越忠獻王。迎金華傅翕大士靈骨道具。於元帥府供養。仍造龍華寺。樹塔以寘之。命付住持。終遷塔大慈山。

  晉智朗

  單州城武黃氏子。母劉甞夢。沙門數人圓坐為說法。及寤聲猶歷然在耳。遂妊。朗生而簡潔淳靜。弗嗜華靡。蚤歲依曹州扈通院行滿鬀染。即習四分淨名經律。粗得其緒。歎曰。謂之出俗。而顧有所滯。豈予志哉。因擁盋南邁。至衡陽閱藏於嶽之般若寺。抵洞山登雪峯。佛乘祖印。與此心合。然後歸開導鄉里。四十餘年。開運之季丁未十一月二十三日卒。春秋七十七。法臘五十三。火葬收舍利起塔。大名府少尹李鉉文其碑。

  漢行脩

  出泉州陳氏。少依北巖院。課習經律。年十三乃落髮。往受具於長樂府戒壇。年十八。即造雪峯。從存禪師。扣激心法。隨眾請益。未有趨向。方將辭存遊兩浙。存指其耳曰。輪郭幸長。垂璫猶短。吾為汝伸之。異日庶幾使人睹相發心。於是為舉手拽之者三即過肩。後唐天成二年。抵錢唐傾城瞻禮檀。施填委。因卜西關高峯下。考室以居。俄成大院。然脩不事舉唱。但終日危坐如木偶。或問宗門事。但一笑而已。出則士女譁逐。戲牽耳於頤下。交結之。時號長耳相和尚。乾祐三年十一月示疾。明年三月中夜坐終。檀越門人以髹枲為永久計。久之復見夢於刺史陳榮曰。吾牀坐未完。且而視之。則牀坐果不髹枲。趣命工。

  周文益

  姓魯氏餘杭人。七齡即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削染。甫弱冠。從希覺律師。登具於越之開元寺。既而覺師。又以毗尼之道。盛化於鄮峯之育王寺。益仍聽稟焉。未幾南遊。止長慶法會。俄偕友出湖湘。過漳浦遇羅漢琛公於地藏寺。琛公問云。上座何往。答行脚去。云行脚事作麼生。答不知。云不知最親切。益有省。遂求咨決於琛焉。
  後至臨川。州收請以崇壽院出世。茶筵罷。四眾圍繞陞座。益謂眾云。諸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語。聊為舉古人一則現成公案去也。珍重。便下座。時有僧於座下出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