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戒師。所居棲巖山。玄侶駢擁。誠無媿於枯木眾也。卒年九十三。停龕一月。髭髮再生。因復鬀除然後入塔。

  梁師彥

  閩越許氏子。既受巗頭奯禪師心印。初若杜默。後為所知。勉之利物。乃允眾請。居台之瑞巖院。其治人治己。嚴整有法度。故江表之言叢席者推焉。且機辨峻捷。鏡清道怤。甞致問輒挫。
  一日有三梵僧至。彥問曰。何時離天竺。曰朝時。曰得無勞乎。曰為法忘勞。彥召維那。俾入堂。上座安置。明日求之。不復見。
  吳越錢氏屢聘。僅一至。即苦辭去。或謂有自滿倉蓋不待耕獲。而眾常給也。忽遇一村媼。語之曰。汝疾歸。救取千百物命。媼即到家。其兒婦。方挈竹器。拾田螺。媼遽放之水云。
  又檀越數家。同日請齋。而彥一時應赴。則其分化可知。及卒。方闍維。巨蛇緣木杪。投身火聚與俱化。噫異矣。薪盡舍利飛。散草木上。精瑩絕世。

  梁居遁

  姓郭氏。臨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於廬陵滿田寺。旋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禪會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於洞山。一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從此始寤。碌碌眾底。八年。楚王馬氏承其譽。而敬慕之。請居龍牙山妙濟院。負錫而至者。常半千。示眾云。夫參學人。須透過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語分。若透佛祖不過。即被佛祖謾去也。時有僧問。佛祖還有謾人心也無。遁云汝道江湖還有礙人之心麼。僧無語。遁云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得。江湖成礙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礙人。佛祖雖無謾人之心。為時人透不得。佛祖成謾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謾人。若透得佛祖過。此人却過於佛祖。始是體得佛祖意。方與向上古人不別。如未透得學佛學祖。萬劫無有得。時僧因問。如何得不被佛祖謾去。遁云即須自悟去。
  遁在翠微時。問如何是祖師意。微云與我將禪板來。遁遂過禪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又問臨濟。濟云與我將蒲團來。遁遂過蒲團。濟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貞明初奏賜紫伽梨。號證空龍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終于所居院。

  唐休靜

  不知何許人。參洞山。得記別靜於樂普作維那時。白椎普請云。上間搬柴。下間鋤地。於是第一座問云。聖僧聻。靜云當堂不正坐。誰赴兩頭機。
  靜問洞山云。未見理路者。爭免得情識去。洞云。汝還見理路也無。靜云見無理路。洞云。什麼處得情識來。靜云正是學人問處。洞云汝須向萬里無寸草處立始得。靜云無寸草處。還許立也無。洞云直須恁麼去。靜後遊河朔於平陽示寂。茶毗獲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晉州二房州。三終南山逍遙園。四終南山華嚴寺。諡寶智塔號無為。

  唐惟勁

  福州長溪人。操行精苦。奉養尤儉素。人以頭陀稱之。登雪峯即領指。無底滯。乾化中。住嶽之慈報寺。一日詣三生藏。見燈鏡光影涉入。歎曰。先達聖人具不思議智慧方便。而使華嚴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豈區區世間小巧。所能為哉。後有於道觀中。設此器者。勁作頌五章非之。續寶林傳南嶽高僧傳。皆勁筆。開平中楚王馬氏奏賜紫衣。號寶聞大師云。

  唐棲隱

  字巨徵。姓徐氏佩觽之歲。辭父母入道。具戒已。還勤於習律。後得心要於歸宗。然風雅之情。出於天性。廣明中。避巢寇於廬山。花朝月夕。未甞不見之吟詠。其嘉聯妙句。往往膾灸湖海齒頰。與貫休處默脩睦遊。若沈顏曹松張凝陳昌符。又其次也。及寇平。放曠荊楚。每陟祝融。為留戀不能去。光化三年。南抵番禺。受知放太尉徐彥若。同光二年。邂逅鉅鹿魏仲甫於洪井。遂締文字交。天成中卒。詩之精粹者。計百餘首。號桂峯集而丐序於仲甫。弟子應之寔記綱焉。

  唐慧稜

  杭州海鹽孫氏子。初娩胞純紫色。兒肩腋間。若服伽梨狀。逮成童。益俊朗。遂出家於蘇之通玄寺。纔登戒品。即事南詢。至雪峯問云。從上諸聖。傳授一路。請師指示。峯默然。稜禮拜而退。峯笑頷之。
  一日峯謂稜曰。我尋常向諸人道。南山有一條鼈鼻蛇。汝等出入好看。汝作麼生會。稜曰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
  稜入方丈參。峯云。是什麼。稜云今日。天晴好普請。叩激之機。無所疑滯。因述頌曰。萬象之中獨露身。為人自旨乃方親。昔時謾向途中覓。今日看來火裏氷。天祐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以昭慶院。詣師居之。群納雲委。後又居長樂府之長慶院。出世二十餘年。眾常不減一千五百。蓋其資性能容忍。而慎許可。故受其益者無筭云。長興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卒。壽七十九。臘六十。

  唐桂琛

  生常山之李氏。童時即篤志離俗。親戚鄉黨皆莫之從。年且弱冠。乃獲為郡之萬壽寺無相大師弟子。既登戒品。方學毗尼。歎曰。此豈足以臻觀脫哉。於是南謁雲居雪峯。抵玄沙。沙問云。三界惟心。汝作麼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