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登徑山省覲。明年無上大師入滅。眾請諲嗣主寺門。學者之來。視無上時。蓋十倍不翅。黃巢之亂。其偏帥領卒千餘人。入山見諲。宴坐不起。帥怒以劒揮之。劒不著諲。而著牀者再。諲顏色不動。帥異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問。掩息如灰時如何。答猶是他家公幹。問公幹後如何。答耕人田不種。問畢竟如何。答禾熟不臨場。僖宗皇帝。詔賜院乾符鎮國頟。景福二年。吳越王尚父錢氏。奏賜號法濟大師。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辭眾以逝。喪事所費。皆出吳越府。禪林榮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鑑山。貧甚。諲偶見於軍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語曰。宜自愛。他日貴極。當無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終其身。
  上首弟子。廬山栖賢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尤傑偉。兩浙被其化。卒諡歸寂。

  唐慧恭

  姓羅氏。閩人。母夢。所居地湧浮圖參天而娠。逮童孺。聰寤異常。年十七舉進士。偕計到京師。遊終南山。覩祖師遺像於奉日寺。釋然有得。遂求隸本寺執僧役。時安國寺。新創開壇。年二十二。始薙落受具戒。謁宣鑑禪師於德山。山問云會麼。恭云作麼。山云請相見。恭云識了也。山大笑。乃許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愛玉山之勝。而居焉。刺史為營西禪寺。聚學者數百人。未幾以其城市囂[穴*辱]。復入福州長溪之馬冠山。泉州之富陽山。所至檀施駢集。徒侶臻擁。志所欲。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觀覽天台。州牧京兆杜雄。闢紫凝山。築瑞龍院。以留之。天復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聲鐘。顧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

  唐道膺

  薊門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陽延壽寺落髮受具。始習毗尼藏。歎曰。大丈夫宜求解脫。豈復為義所桎梏耶。由是詣翠微山問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閱寒暑。俄而覩有人衣冠。若使者狀。謂膺曰。盍遊南方。以參知識乎。忽不見。且有僧從豫章至。為稱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問膺云。闍梨名什麼。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則不名道膺。後山問膺云。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說什麼作國王。
  一日山問膺。什麼處來。膺云踏山來。山云阿那箇山堪住。膺云阿那箇山不堪住。山云恁麼即子於山得箇入路。膺云無路。山云。若無路。爭得與老僧相見。膺云。若有路。即與和尚不相見也。山云。此子向後千人萬人。把不住在。於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峯。後徙雲居提唱。頗類洞山。時鍾傳以南平王。據有江西。尤信嚮。表奏賜紫衣師號。每延請入府。則預令掃除甘子堂。以舘之。千眾圍繞。供施豐縟。雖荊南成汭。亦慕德遣饋。動盈鉅萬。天復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遷化。

  唐有緣

  姓馮氏。東川梓潼人。小學之歲。即入成都福感寺。事定蘭開士。定蘭者。宣宗皇帝之得戒師也。每隨侍出入內中。帝甞戲書其衫背云。此童子與朕有緣。由是名之有緣。而薙落焉。大中九年。白公敏中鎮益部。命淨眾寺。開戒壇。因獲受具。尋還京師。聽稟經律。後遂謁小馬神照而領會心要。凡一時大叢席。扣激殆徧。偶止滁之華山。及南遊。廉使李公誨。為別築禪室武夷山中。以邀之。乾符三年。抵縉雲。闢院龍泉大賽山。事聞。詔詞部。給龍安頟。仍度七僧居之。十有八載。而遷連雲。太守盧約。又於州之開元寺。構別院。以四事供養。天祐丁卯歲。四月八日疾。六月朔日終。報齡七十三。臘五十二。時司空楊公習。方制置淅右。遺命主後事。茶毗於寺之南園。獲舍利百餘粒。分其四十十粒。并燼骨。納之寶缾。而塔[療-(日/小)+土]之。晉開運三年乙巳歲。律師文泰撰文勒碑。以追頌其懿行休德焉。

  唐恒通

  主邢州平恩李氏。年十三。既終父母之喪。遂依師于鵲山。披覽梵典。年二十。乃蒙恩剃度於州之開元寺。未幾受具。尋隸薦福寺。聽習經律。因曰。摩騰入漢。譯著斯文。聖胄來梁。復明何事。由是載詢南方。見招賢岑大師。岑問何處人。答曰。邢州。岑曰。我道不從彼來。答曰。和尚還住此也無。
  岑示滅。通以弟子。執心喪禮。遊宣城。尚書崔寓待之加厚。闢瑞聖禪院於謝仙山邀之以居。中和文德之間。群盜擾攘。大順二年。通領徒至四明。州牧黃君晟。卜築雪竇。留以接眾。蔚然盛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沐浴坐逝。春秋七十二。夏臘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遷神于塔。塔在院之西南二百步。

  唐楚南

  閩之張氏子也。幼事曇藹師於郡之開元寺。逮冠歲乃薙落。俄受具五臺。而趨逍。以究律部。尋遊京師。習淨名經等。因歎曰。頓漸之指。懸絕如此。去依芙蓉山。無所契證。尋謁運禪師於黃檗。獲記莂焉。會昌間。詔廢教。即遁居林谷間。大中初。詔復教。裴公休以相國出尹宛陵。邀致黃檗於府治。以便詢訪。南侍檗左右惟謹。未幾。辭入浙。掛錫姑蘇之報恩寺。一室禪坐。閱二十餘載。足未甞踰閾。乾符四年。太守周慎嗣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