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著無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裏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無。洞云。爭得恁麼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問。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無燈時。把得枕子。作麼生。吾云。我會也我會也。晟云。作麼生會。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掃地次。溈山云。太區區生。晟云。須知有不區區者。溈云。恁麼即有第二月也。晟豎起掃帚云。是第幾月。溈低頭去。晟問僧。什麼處來。僧云。石上語話來。晟云。石還點頭否。僧無對。晟代云。和尚未問時。却點頭。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與阿誰去也。洞云。良价無。晟云。有汝向什麼處著。洞無語。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滅。諡無相。塔號淨勝云。

  唐甄公

  姓魯氏。江陵人。世為儒生。七歲誦詩能通大義。益壯與計偕。三上禮部。僅一中第。而未及釋褐間遇沙門談論空法。乃投福壽寺辨初師。求披薙。始業經論。甞於洛之昭成寺。升座闡化。復禮嵩山寂禪師得心要。南游丹陽茅山。尋掛錫於蘇之楞伽山。參扣者四遠而至。時樂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見。必披襟解帶。遊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閫閾。因堅請出山。居流水寺。不樂也。未幾還舊隱。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終壽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唐靈彖

  出蘭陵蕭氏。自梁亡。子孫分適四方。而彖生長長沙。然資稟頴異。薙染後獨嗜禪學。凡諸法會。靡弗參訪。久遊青濰。長慶元年。或建寺於百家巖。迎居之。未幾。復振錫江陵太守王潛。以永泰招說法焉。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終于寺。壽七十五。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陽人。先依鶴林素禪師。天寶二年。化行撫州。獲印化於大寂云。

  唐元觀

  姓袁氏。長安人。父為河中府掾。先是兄出家。有道行。見觀愛之。使投興善寺誦經。趨有司試。及格得度。又善律俱沙論。後入禪會。有所證寤。遂止衡山之東臺。以匡導來學。日有神人送供。隨眾寡。未甞缺乏。一日神忽現形再拜曰。我以二十年送供功德。已遂超度。故來決別。觀因問。其昔日以何業所致。曰我前身甞為知識。妄受信施。坐為神此地爾。久之觀示寂。春秋七十九。大和四年七月二日。遷于塔。

  唐惟則

  其先京兆長孫氏。祖洌仕鄂州司馬。父利涉因居金陵。則姿性恬憺。力學治儒術。尤嗜佛書。每曰。此誠能盡得吾心之妙。既而出家。從牛頭慧忠。得心法。遂南入天台佛窟巖居焉。服薜茘。薦落葉。木食澗飲。兀如枯株。神凝而氣化。又詎可以世間情識。窺其際哉。後有樵者見之。轉相告語。於是缾錫趨傅。卒成叢社。示徒云。一心無物也。萬法無物也。然未甞無物。斯則天地如影。今古如夢。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獨照。能為萬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僧問如何是那羅延箭。答云中的也。坐四十年。如一日。歲次庚戌。夏六月十有三日。召門人垂教戒。至十又五日。跏趺而逝。是夕也山下之人。聞有聲。若山崩者。且見彩雲貫巖如纈。壽七十八。臘五十八。建龕塔於本院。河南尹韓乂撰文勒碑。則有著述行世。

  唐無等

  生東京尉氏之李氏。小年侍父官南康。徧遊廬山梵剎。而樂居之。遂白其父。願出家。既剃髮受具戒。即習最上乘法。時大寂禪師。方聚徒龔公山。等負杖造焉。其扣擊之頃挺然。非儕類可擬。後住隋州土門。甞謁州牧王常侍。而退將出門。王呼之云和尚。等回顧。王敲柱三下。等作圓相。復三撥之。竟行。元和七年。結茅武昌黃鵠山。日分衛以自給。於是巴蜀荊襄尚玄理者。無遠不至。大和元年。屬相國牛公僧孺。出鎮三江。聞等名。命駕至。且慮其蘭若之不隸名籍。特為奏請。賜大寂。一日晚參。眾人皆於等前道不審。已而等謂眾曰。適來聲。向什麼處去也。有一僧。豎起指頭。等曰。珍重。明日其僧上參次。等轉身面壁。作呻吟聲而臥。謂其僧曰。老僧兩三日來。不多安樂。大德身邊。有什麼藥。與老僧些少。僧指淨缾曰。者箇淨缾。什麼處得來等曰。者箇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麼處。僧曰。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四年十月乃示寂。享年八十二。弟子誓通等塔全身。

  唐明覺

  其先河內猷氏。祖官嶺南。因徙家。為建陽人覺素習儒業。而於玄學。尤所慕尚。宿聞大寂唱禪道於佛跡嶺。遂往。依以出家焉。因即游歷諸方。徧甞法味。留徑山數夏。躬樵汲之勞。而無所憚。復禁足杭城之大雲寺。頃之庵居太湖青山之巔。會范陽盧公。自中丞出守錢唐。迎居大雲。領住持事。元和十五年。避嫌遠囂。遁於天目山檀信趨嚮。卒成梵宇。長慶四年春旱。至五年二月。猶不雨。野燒四逼。且及院。溪澗盡涸莫可撲滅。其徒惶懅。請它徙。覺曰無遽。吾於此山有緣。已而雷雨驟作。聞者歎異。大和五年。七月十九日入滅。

  唐圓脩

  閩之潘氏子。蚤年祝髮。即納戒於嵩陽會善寺研窮經論。俄禮大智海禪師於百丈山。遂明心要。居無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