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以貽諸後。詔書屢徵。卒辭疾不起。雖當大兵大飢之際。歸趨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於佛隴道場。語其徒曰。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曹其毋忽。因隱几泊然而化。壽七十二。臘三十四。起塔祔全身於智者大師瑩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吳門沙門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華釋籤。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卷。止觀義例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行于世。搢紳先生之得其道者。學士梁肅其尤也。故摛鴻筆。以發大師之蘊。而勒之金石誠無媿。

  唐思公

  恒陽李氏。蚤歲出家于州之龍興寺。既獲染薙。遊伊洛。見普寂禪師。暢演心要。而樂之。遂蒙記莂。隱居南雍夾石山。聞望日起。會牛公治漢南請入城禮敬。固辭以疾。牛公亦不之強也。檀共相繼於道。學徒侁侁。以承教戒。虗來實往。有足尚者。興元初。示疾而滅。春秋八十四。

  唐道一

  漢州什邡之馬氏。生而凝重。虎視牛行。舌過鼻準。足文成大字。稚歲事資州唐公落髮。從渝州圓公受具。久之聞衡嶽讓禪師得曹溪六祖之的指。於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詣靈桂貞篁之幽寂。一造讓公泯然無間。遂栖遲於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輒灾釁立至。一之來見。若紫衣玄冠者。致禮於前。願施此地為道場。自爾獷鷙就馴。愎悍從化。而太守河東裴公尤敬信。大曆中。裴公移牧廬江壽春。一亦隷名開元精舍。時連帥路公以鍾陵鉅鎮。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眾故。延奉勤至。而坐閱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歸舊壤。連帥鮑公又留不遣。天下學者至。率以祖稱之。而心宗之傳益盛。噫偉矣。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莫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僧問云。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答云。為止小兒啼。問云。止後如何。答云。非心非佛。問二種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歲戊戌。無疾沐浴而終。壽八十。臘五十。塔全身於石門。憲廟追諡大寂。丹陽公包吉建塔立碑。權德輿撰銘。

  唐福琳

  姓元。荊州人。父襄陽司判。素事佛。凡號善知識。莫不造見。琳耳目濡染。若出於自然者。幼禮玄靜寺沙門謙著落[髟/采]。已登具戒。乃扣西來祖意於荷澤會禪師。室中發明。無復餘蘊。晚居黃州大石山。學者雲集。遂成叢社。四方檀越。輸資弊以就棟宇。久之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唐皓玉

  上黨趙氏子。幼薙髮于清淨寺。後參詢荷澤會禪師於洛中。佩頓乘印記。晚遁南嶽山中。衡陽太守王員外展加傾重。興元中終。壽八十。

  唐智滿

  姓康。洛陽人。為童兒。見其家營佛會。意樂之。即投潁川龍興寺落[髟/采]受具。適聞洛陽神會禪師法席之盛。即往趨之。獲心要。南遊到黃山。值人之采黃連者。滿問曰。此地名何。當屬何郡。曰。黃連山也。屬宣城。然多虎。願師鎮重以禳厭之。滿乃焚香禱于佛。虎灾由是弭息。遂於靈陽泉上結茅而居。卒成大叢席。俄寂。春秋九十一。永貞元年塔葬。

  唐廣敷

  姓鄭氏。南燕人。少依京師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遊涉叢席。遇神會禪師於伊洛間。得曹溪別傳之旨。絕江至宜春。營室於楊岐山。而掛錫焉。澗飲木食。終日夕。常坐不臥。地幽僻奇秀。參請之徒。始無與來往者。時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鶴乘鸞以過之。談論移晷而去。後化大行。戶屨為滿。竟唱滅於貞元元年。三月四日。壽九十一。

  唐懷空

  河陽商氏子。家殖資產。父母兄弟無怨。空固求脫去。於是依鄉里之大都山廣福院。師事大明禪師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見秀禪師於京師。發明己事。未幾遊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謂曰。願師留此。庶幾我等獲霑利益。空因結庵而止。一日村民逐虎。見空喜曰。此間虎暴不安。師其可以法力弭之否。空曰虎暴何如人暴。人不暴虎。則虎不暴人。此理之常也。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棄獵具。而陳置道場。則虎暴可弭。民從其教。是夕一虎於庵前瞑目而伏。空咄曰。汝以宿昔嗔噬。而受此報。今又不已。當入地獄。語畢虎竟去。明日赴道場家齋歸。虎復引七子踞庵前。空投以齋餘餅餌物。為之說戒懺悔。自是虎暴息矣。時州牧張遼。遣府吏慕容興。詣山迎空。入城府供養。空以疾辭不起。仍即山構伽藍。以處空。貞元三年卒。壽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起塔。

  唐真亮